網站首頁 美容小常識 享受生活 東方時尚 識真假 高奢 資訊 遊戲攻略 搞笑段子
當前位置:品位站 > 享受生活 > 親子

這10種用藥禁區你知道嗎|兒童不能吃的藥

欄目: 親子 / 發佈於: / 人氣:8.45K

兒童不能吃的藥,這10種用藥禁區你知道嗎,一些常見的疾病又該服用什麼藥呢。

兒童不能吃的藥

導語:兒童身體各器官發育不成熟,在用藥過程中要比成人更加謹慎,這樣才能既幫助孩子早日康復,又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藥物的毒副作用對孩子造成的不良影響。

兒童不能吃的藥 這10種用藥禁區你知道嗎
兒童不能吃的藥 這10種用藥禁區你知道嗎 第2張
01小兒用藥特點

1. 藥物吸收多

口服用藥時,嬰幼兒的胃酸偏少,胃酶活性較低,胃排空遲緩,腸蠕動不規則,特殊轉運能力弱,某些易受胃酸、胃酶和腸道酸鹼度影響的口服藥物,小兒的吸收量較成人多。

皮膚用藥時,由於兒童的皮膚嬌嫩,血管豐富,藥物容易透皮吸收,皮膚破損時吸收量就更多了。如有用硼酸溶液濕敷治療尿布皮炎,發生病兒中毒死亡的報道。故皮膚用藥,小兒的吸收量也較成人多。

2. 血藥濃度高

一方面,小兒尤其是新生兒細胞外液較多,這樣就影響了某些按脂——水分配係數在體內分佈的藥物(如磺胺、青黴素、頭孢菌素、速尿等),可使血中藥物濃度增高。

另一方面,由於嬰幼兒體內血清蛋白量不僅比成人少,而且與藥物的結合力也較弱,因而造成血中游離藥物濃度增高。易出現多種不良反應。

3. 代謝排泄能力弱

藥物的代謝和排泄有賴於肝臟和腎臟功能是否健全。嬰幼兒肝、腎發育尚不完善,所以對藥物的清除和排泄較慢。

如新生兒用磺胺類藥物可使血膽紅質濃度增高加之代謝能力較低易出現核黃疸症。

又如新生兒肝臟功能不健全,服用氯黴素後可引起“灰嬰綜合徵”。故小兒不準服用氯黴素和磺胺藥物。

兒童不能吃的藥 這10種用藥禁區你知道嗎 第3張
02兒童10種用藥禁區

一、解熱鎮痛藥物

1.阿司匹林及其複方製劑

禁忌:3個月以下兒童,以及有水痘或流感樣症狀的兒童或青少年禁用。

原因:兒童患者,尤其有發熱及脱水時,使用阿司匹林易出現毒性反應;急性發熱性疾病,尤其是流感及水痘兒童使用阿司匹林,可能發生瑞氏(Reye’s)綜合徵(一種常見的急性腦部疾病,病死率高達50%)。

2. 萘普生、雙氯芬酸、尼美舒利、美洛昔康、吡羅昔康

禁忌: 2歲以下兒童禁用萘普生;12歲以下兒童禁用尼美舒利;14歲以下兒童禁用雙氯芬酸;15歲以下兒童禁用美洛昔康;兒童禁用吡羅昔康。

原因:非甾體抗炎藥均可能引起致命的腎損害、胃腸出血、心血管事件(阿司匹林除外);尼美舒利即使短期使用也可引起無症狀的、致命的肝損害;吡羅昔康、美洛昔康所引起的嚴重皮膚反應的風險高於其他非甾體抗炎藥物。

二、止瀉類藥物

1.複方地芬諾酯(地芬諾酯、阿托品)

禁忌:2歲以下兒童禁用。

原因

①地芬諾酯為哌替啶的衍生物,有與嗎啡相同的基本結構,對中樞神經系統有抑制作用,長期應用時可產生依賴性;

②複方地芬諾酯極易導致小兒中毒,早期主要有發熱、皮膚潮紅、興奮易激惹等阿托品樣中毒表現;後期主要有呼吸抑制、中樞抑制、瞳孔縮小等阿片樣中毒表現。

提示:

地芬諾酯的主要代謝產物為苯羧哌啶,有地芬諾酯類似的作用,其作用強度是地芬諾酯的五倍。血漿半衰期是地芬諾酯的二倍,而且可形成肝腸循環。這是地芬諾酯中毒後12—24 h再度昏迷的重要原因。早期診斷,早期洗胃,可減少肝腸循環,是搶救複方地芬諾酯中毒成功的重要措施。

2. 洛哌丁胺(易蒙停)

禁用:2歲以下兒童禁用洛哌丁胺;5歲以下的兒童不宜使用鹽酸洛哌丁胺膠囊劑。

原因:洛哌丁胺的化學結構類似氟哌啶醇和哌替啶,適用於各種病因引起的急、慢性腹瀉的治療。但其作用較地芬諾酯強而迅速,用於低齡兒童易致藥物不良反應,包括過敏性休克、陰莖水腫、麻痺性腸梗阻、急性腎功能衰竭、意識障礙等,加之曾有新生兒用藥致死的報道,故國內外均限制其用於低齡兒。

3.藥用炭片(膠囊)

禁忌:禁止3歲以下小兒長期應用

原因:藥用炭能吸附導致腹瀉及腹部不適的多種有毒與無毒刺激物,減輕對腸壁的刺激,減少腸蠕動,從而起到止瀉作用。但由於該藥吸附作用強烈且無選擇性,能影響胃蛋白酶、胰酶等消化酶的活性,減少維生素的吸收,長期應用可致小兒營養不良。

三、驅蟲類藥物

阿苯達唑(腸蟲清)、哌嗪(驅蛔靈)、噻嘧啶(抗蟲靈)、左旋咪唑

禁忌:2歲以下兒童禁用阿苯達唑;1歲以下兒童禁用哌嗪、噻嘧啶;兒童禁用左旋咪唑。

原因

2歲以下的兒童接觸蟲卵的機會要少,一般不需要服用驅蟲藥;兩歲以內的幼兒肝腎發育尚不完善,藥物會傷害幼兒的肝腎;

哌嗪、噻嘧啶:可引起頭暈、頭痛、嘔吐及肝功損害,對人體(特別是兒童)具潛在的神經肌肉毒性,應避免長期或過量服用。

阿苯達唑,左旋咪唑:均可導致腦炎綜合徵、急性脱髓鞘腦炎、遲發性腦病。其中,阿苯達唑的腦炎樣反應發生率較低;左旋咪唑發生率較高(臨牀已極少使用)。

四、抗過敏類藥物

1. 氯苯那敏、賽庚啶、酮替芬、苯海拉明

禁忌:酮替芬:3歲以下兒童使用本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不明確;氯苯那敏、賽庚啶、苯海拉明:國內新生兒和早產兒禁用;國外2歲以下兒童避免使用。

原因

第一代抗組胺藥是親脂性的小分子化合物,易透過血腦屏障,從而抑制中樞、並有抗膽鹼能及微弱的局部麻醉作用,不良反應為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煩躁不安,也可引起胃腸功能紊亂,食慾亢進等。

現有證據表明這些藥物還可能導致矛盾的中樞興奮,煩躁不安,失眠或癲癇發作等,過量時還可引起心動過速、心臟傳導阻滯或心律失常。

雖然第一代抗組胺藥用於“使兒童平靜下來”,並使他們睡得更好。但是,現已經證明第一代抗組胺藥,如撲爾敏和異丙嗪可以顯著擾亂睡眠結構,在睡眠和快速眼動睡眠時相增加延遲發作,縮短睡眠和整體睡眠。

2. 異丙嗪

禁忌:2歲以下兒童禁用。

原因:異丙嗪可致2歲以下兒童呼吸抑制甚至死亡;還可能引起小兒腎功能不全;患急性病或脱水的小兒,注射本藥後易發生肌張力障礙(錐體外系症狀);兒童單次口服本藥75~125mg,可發生過度興奮、易激動或噩夢等異常反應。

3. 阿司咪唑(息斯敏)、特非那定(敏迪)

禁忌:12歲以下兒童避免使用。

原因:偶可引起Q-T間期延長,室性心律失常、心臟驟停等。目前許多醫院已棄用該藥。

4. 氮䓬斯汀

禁忌:口服給藥:12歲以下兒童口服給藥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尚不明確;滴眼液:不推薦4歲以下兒童使用;鼻噴劑:不推薦5歲以下兒童使用。

原因:氮卓斯汀除抗組胺作用,還有抗炎、平喘及抗過敏作用。氮卓斯汀有一定的中樞抑制作用,可引起嗜睡、頭暈、口乾、多夢、咳嗽、腹痛、噁心、乏力、鼻痛等。對使用本品易產生嗜睡、眩暈的患者,用藥後不宜進行駕駛車輛。

五、抑酸類藥物

1.西咪替丁

禁忌:16歲以下兒童不推薦使用。

原因:西咪替丁可通過血-腦脊液屏障,具有一定的神經毒性,幼兒用藥後易出現中樞神經系統毒性反應。

2.雷尼替丁

禁忌:8歲以下兒童禁用。

原因

H2受體拮抗劑(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連續使用均對小兒的肝、腎功能、造血系統和內分泌系統有一定損害。雷尼替丁的不良反應較西米替丁少而且輕。

雷尼替丁偶有報道會導致肝細胞性、膽汁鬱積性或混合型肝炎。通常是可逆的,但偶有致死的情況發生。雷尼替丁偶有心律失常,例如心動過速、心動過緩、心博停止、心室阻滯及心室早博。

六、四環素類藥物

四環素類藥物有:四環素、土黴素、多西環素(強力黴素)、米諾環素(美滿黴素)、地美環素、美他環素等。

禁忌:8歲以下小兒不宜使用。

原因:四環素類藥物可引起牙釉質發育不良、牙齒着色變黃和骨生長抑制。

七、喹諾酮類藥物

常用藥物:諾氟沙星、環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

禁忌:18歲以下的小兒及青少年不宜使用。

原因:喹諾酮類藥物用於數種幼齡動物時,可致骨關節病變,特別是負重骨關節軟骨組織的損傷。

八、氨基糖苷類藥物

常用藥物:慶大黴素、鏈黴素、阿米卡星、奈替米星、依替米星、妥布黴素、大觀黴素等。

禁忌:不推薦新生兒、早產兒使用氨基糖苷類藥物(藥品説明書);新生兒禁用注射用大觀黴素(本品的稀釋液中含0.9%的苯甲醇,可能引起新生兒產生致命性喘息綜合徵);6歲以下兒童應禁止使用這類藥品(衞生部)。

原因:氨基糖苷類容易導致兒童耳聾,還可能引起腎衰竭,在兒科中應慎用,尤其早產兒及新生兒的腎臟組織尚未發育完全,使本類藥物的半衰期延長,藥物易在體內積蓄而產生毒性反應。

九、其他抗菌藥物

1.磺胺類

禁忌:2個月以下的嬰兒禁用。

原因:磺胺類藥物可與膽紅素競爭在血漿蛋白上的結合部位,可致遊離膽紅素濃度增高。新生兒肝功能不完善,故較易發生高膽紅素血癥和新生兒黃疸。

2. 氯黴素

禁忌:新生兒、早產兒禁用氯黴素,包括眼用製劑、搽劑和滴耳液。

原因:新生兒肝臟酶系統未發育成熟,腎臟排泄功能又差,藥物自腎排泄較成人緩慢,故氯黴素應用於新生兒易導致血藥濃度過高而發生毒性反應(灰嬰綜合徵),故新生兒不宜應用本品,有指徵必須應用本品時應在監測血藥濃度條件下使用。

3. 呋喃妥因、呋喃唑酮

禁忌:新生兒禁用。

原因:新生兒酶系尚未發育完全,易誘發溶血性貧血,尤其是葡萄糖-6-磷酸脱氫酶缺乏者。

4.替硝唑、奧硝唑

禁忌:替硝唑口服:僅限3歲以上兒童治療腸道阿米巴病;替硝唑注射劑:12歲以下兒童禁用;奧硝唑注射劑:建議3歲以下兒童不用。

原因:治療厭氧菌感染及預防術後厭氧菌感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不明確。另外,硝基咪唑類均可能引起癲癇發作和周圍神經病變。

十、中藥

1.雷公藤、昆明山海棠

禁忌:兒童禁用。

原因:雷公藤片、昆明山海棠,均含雷公藤鹼、雷公藤甲素等,有抑制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等作用,對性腺也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處於生長髮育期的嬰幼兒、青少年及生育年齡有孕育要求者不宜使用。

2. 鹿茸片、固腎補氣散

禁忌:兒童禁用

鹿茸具有激素樣作用,可能影響小兒正常生長髮育,兒童禁用。

3. 化風丹、磁朱丸

禁忌:兒童禁用

原因:含有硃砂(主含硫化汞)等毒性藥材,大劑量或長期使用容易發生中毒。

4.苦楝皮、使君子

禁忌:苦楝皮臨牀已極少用於驅蟲;使君子嬰幼兒應慎用。

原因:苦楝皮:有毒成分為川楝素和異川楝素。中毒表現為噁心嘔吐、劇烈腹痛、腹瀉、頭暈頭痛、視力模糊、全身麻木、心律不齊、血壓下降、呼吸困難、神志恍惚、狂躁或痿靡、震顫或驚厥,最後因呼吸和循環衰竭而死亡。

使君子:有毒成分為使君子酸鉀。可引起實驗動物癲癇大發作,其引起的腦損傷與動物年齡、給藥劑量有關。

提示

祛瘀散結膠囊中含有苦楝皮;

肥兒丸、肥兒寶顆粒、康兒靈顆粒、小兒消積驅蟲散、健身消導顆粒、醒脾開胃顆粒中含有使君子。

兒童不能吃的藥 這10種用藥禁區你知道嗎 第4張
0311種兒童常見疾病的聯合用藥方案

01

急性支氣管炎

[病因]

嬰幼兒體弱受各種病毒和細菌感染而發病。

[臨牀表現]

1.發病可急可緩。大多先有流涕、鼻塞、發熱,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也可忽然出現較多較深的乾咳,以後漸有支氣管分泌物,痰量逐漸增多,嬰幼兒不會咳痰,多經咽部嚥下。

2.一般症狀或輕或重,輕者無明顯病容,重者有中度發熱,偶可高熱,多2-3日即退。感覺疲勞,影響睡眠與食慾,甚至發生嘔吐、腹瀉、腹痛等消化道症狀。年長兒可偶訴頭痛與胸痛。

3.咳嗽一般延續7-10天,有時可遷延2-3周,甚至減輕後又復發,尤其在營養不良、先天性心臟病,佝僂病等患兒中易反覆發作,如不經適當治療可引起肺炎。

4.特殊類型的喘息性運氣管炎。其特點是:發病年齡較小,繼發於上呼吸道感染之後出現哮喘及呼氣性呼吸困難,呈複發性。

5.24小時後,症狀仍未見好轉,就應該去醫院就診。

[治療用藥]

1.解熱:38.5℃以上,可用解熱鎮痛藥(兒童百服嚀、兒童百服嚀咀嚼片、對乙酰氨基酚、泰諾、布洛芬混懸液、美林、對乙酰氨基酚栓或退熱貼)。38.5℃以下可服用中成藥:板蘭根沖劑、雙黃連口服液、抗病毒口服液、小柴胡沖劑、清熱解毒口服液、輔仁小兒清熱寧顆粒。

2.抗生素類(β-內酰胺類、大環丙酯類、磺胺類),其中β-內酰胺類和磺胺類要注意詢問有無過敏史,如有則不推薦使用。

3.化痰類:小兒化痰止咳顆粒、吉諾通膠囊(兒童裝)、小兒止咳糖漿、小兒清肺止咳片、博士小兒止咳露(鮮果味)、小眉、右美沙分緩釋混懸液、苑葉止咳糖漿(原名止咳枇杷露)、康童芬、小兒化痰止咳糖漿、小兒清熱止咳口服液、小兒止咳露糖漿,複方桔梗枇杷、可諾賽,小兒清熱止咳糖漿、佐今明百咳靜糖漿兒童裝、聯邦止咳露(小兒)、小兒化痰止咳沖劑、小兒百部止咳糖漿、小兒佩夫人止咳水、海底椰露止咳合劑。

02

上呼吸道感染

[病因]

1.病原體

(1)病毒。

(2)細菌。

2.誘發因素

(1)免疫功能低下。

(2)疾病影響如麻疹、水痘、猩紅熱以及流行腮腺炎等。

(3)環境因素。

      ①不良衞生習慣。

      ②氣候驟變。

[臨牀表現]

1.三個月以下嬰兒:發熱輕微或無發熱。鼻阻及鼻阻所致的症狀較突出。如哭鬧不安、張口呼吸、吸吮困難、拒奶;有時伴有嘔吐及腹瀉。

2.嬰幼患兒表現:

(1)全身症狀較重,病初突然高熱39.5-40℃,持續1-2天,個別達數日,部分患兒高熱同時伴有驚厥;

(2)一般鼻塞、流涕、咳嗽或咽痛等症狀較重;

(3)常伴有拒食、嘔吐、腹瀉或便祕等消化道症狀;

(4)體檢除發現咽部充血外無其他異常體徵。

3.三歲以上患兒多不發熱或低熱,個別亦有高熱,伴畏寒、頭痛、全身酸困、食慾減退;一般上呼吸道的其他症狀明顯,如鼻塞、流涕、噴嚏、聲音嘶啞及咽炎等。部分患兒可合併臍周及右下腹疼痛,這種腹痛可能與腸蠕動增強、腸繫膜林巴結炎及腸蛔蟲騷動等有關。

[治療用藥]

1.發熱:

(1)38.5℃以上,可推薦服用解熱鎮痛藥(兒童百服嚀、兒童百服嚀咀嚼片、泰諾、布洛芬混懸液、美林、對乙酰氨基酚栓或退熱貼)。

(2)38.5℃以下可服用中成藥:板蘭根沖劑、雙黃連口服液、抗病毒口服液、小柴胡沖劑、清熱解毒口服液、輔仁小兒清熱寧顆粒。

2.抗生素類(β—內酰胺類、大環內酯類、磺胺類),其中β—內酰胺類和磺胺類要注意詢問有無過敏史,如有則不推薦使用。

3.抗病毒藥:新博林顆粒。

4.中成藥:小兒咽炎沖劑、雙黃連口服液、抗病毒口服液、板蘭根沖劑。

03

小兒腹瀉

[病因]

1.感染因素:分腸道內、外感染兩方面。

2.飲食因素:餵養不當也可引起腹瀉。

3.其他因素:環境條件如氣候突然改變、營養不良、佝僂病及異常體質的小兒也是腹瀉的常見因素。

[臨牀表現]腹瀉,嚴重時可造成脱水(眼窩凹陷、無眼淚、口舌乾燥、口渴)。

[治療用藥]

1.抗生素類(β—內酰胺類、大環內酯類、磺胺類),其中β—內酰胺類和磺胺類要注意詢問有無過敏史,如有則不推薦使用(瀉痢停含磺胺)。

2.黃連素、思密達、肯特令、媽咪愛、金雙歧、米雅BM片。

3.用口服補液鹽(ORS)。

04

新生兒黃疸

[病因]

新生兒出生後,由於生理性細胞胞破壞過多、肝功能欠成熟等原因,可引起血液中膽紅素的含量增加,出現黃閏現象。隨着上述原因的逐漸消除,黃閏亦逐漸消退。這是一個生理過程。

[臨牀表現]

1.生理性黃疸,黃疸先見於面、頸部,然後遍及軀幹和四肢,鞏膜亦可有黃染。部分新生兒的口腔黏膜也可能輕度發黃。黃疸多為淺黃色。大都在出生後第2-3天出現,4-5天達高峯,以後逐漸減輕,14天內消退。

2.病理性黃疸可見於溶血病、敗血症、膽汁淤積綜合徵,以及其他肛謝性疾病應立即就醫:

(1)生後24小時內出現黃疸。

(2)足月兒皮膚髮黃時間超過2周,早產兒皮膚髮黃時間超過3周。

(3)皮膚或鞏膜黃染較深,或呈黃綠色,或連同足底皮膚也明顯黃染。

(4)生理性黃染消退後,又重新出現皮膚黃染。

(5)在皮膚黃染期間,嬰兒伴有拒奶、少哭、多睡、嘔吐、腹瀉、兩眼凝視、尖聲哭叫以及抽搐等異常情況。

[治療用藥]

僅適用於生理性黃疸可喂適量葡萄糖水幫助退黃。

05

蛔蟲病

[病因]

人體感染蛔蟲而發病。

[臨牀表現]

1.幼蟲移行症:短期內吞入大量蛔蟲卵後經8-9天(見於短期內生食了含有大量受精蛔蟲卵的蔬菜、瓜果者),幼蟲進入肺泡可引起發熱、乏力、蕁麻疹等。咽部異物感,陣咳,常呈哮喘樣發作,痰少,重症有氣急或痰中帶血。病程短,大多經2周左右完全恢復。幼蟲還可侵入肝、腦、眼等器官,引起相應器官的損害,如肝大、癲癇、眼瞼浮腫等。

2.腸蛔蟲病:絕大多數病例無任何症狀。兒童常有腹痛,為臍周不定時反覆腹痛,無壓痛及腹肌緊張,伴食慾減退、噁心、腹瀉或便祕,大便中排出蛔蟲。兒童有時有驚厥、夜驚、磨牙、異食癖。

3.膽道蛔蟲症:蛔蟲喜歡鑽孔,當受到刺激時會亂鑽。若鑽入膽道,出現劇烈的右上腹疼痛,常伴嘔吐,右上腹有輕度壓痛,腹部體徵劇烈腹痛不一致為本病的特徵。當蛔蟲自行退出後,腹痛即緩解。

4.烈性腸梗阻:蛔蟲成團阻塞腸腔,或蛔蟲毒素刺激引起腸壁痙攣所造成。表現為劇烈腹痛、伴嘔吐,往往吐出膽汁或蛔蟲。腹脹明顯,腹中可摸到包塊或有條索感。如果治療不及時,可因腸壁血液循環的阻斷而發生腸壞死,腸穿孔,繼發腹膜炎。因嘔吐嚴重可出現電解質紊亂。

5.其它:蛔蟲還可鑽入闌尾或肝臟,導致蛔蟲性闌尾炎或“肝膿腫”。昏迷的病人,蛔蟲會從喉部鑽入氣管,引起窒息。蛔蟲病的診斷主要根據大便中找到蟲卵或大便中排出成蟲為根據。至於面部的白斑、指甲內的白點、晚上磨牙等都不能作為診斷蛔蟲病的依據。

[治療用藥]

驅蟲藥:

內服:史克腸蟲清片(阿苯達唑片)、安樂士(甲苯咪唑片)、驅蟲消食片、驅蛔靈(枸櫞酸哌吡嗪)。

外用:治蟲栓(鹽酸左旋咪唑栓)。

06

腮腺炎

[病因]

腮腺炎是經呼吸道感染腮腺炎病毒引起。本病主要發生於兒童或青少年、以冬、春季發病為主。

[臨牀表現]

1.腮腺腫痛(雙側腮腺腫大藥佔75%)。邊緣不清,壓痛明顯。頜下腺和舌下腺也可受累腫痛。

2.發熱、畏寒、頭痛、食慾減退、全身不適等。

3.顴骨弓後(腮腺所在部位)痠痛或脹痛,進食或吃酸性食物時脹痛更為明顯。

4.腮腺管口可見紅腫,但無膿性分泌物。

5.除腮腺炎外,病者可出現腦膜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乳腺炎等,為腮腺炎病毒侵犯不同器官所引致。可伴隨腮腺炎先後出現,一般認為是併發症。

[治療用藥]

發熱

1.口服藥:

(1)解熱藥:38.5℃以上,可推薦服用解熱鎮痛藥(兒童百服嚀、兒童百服嚀咀嚼片、對乙酰氨基酚、泰諾、布洛芬混懸液、美林、對乙酰氨基酚栓或退熱貼)。

(2)抗病毒中成藥:板蘭根沖劑、雙黃連口服液、抗病毒口服液、抗病毒沖劑。

2.外敷藥:消炎止痛膏、蜂蜜調中藥青黛。

3.一旦發現腮腺炎,患兒應立即隔離,卧牀休息。

07

小兒貧血

[病因]

小兒貧血的原因有:

1.紅細胞生成減少,常因飲食中缺乏生成紅細胞必需的原料如鐵、維生素B12、葉酸或蛋白質,亦可因慢性感染性疾病致吸收不良,或者是有些小兒因生長過快需要增加,引起貧血。

2.溶血性貧血:紅細胞受破壞致溶血。

3.失血:因出血性疾病和外傷引起。

[治療用藥]

1.多食富含鐵質的食物,如菠菜等。

2.服用鐵劑:紅桃K、維血沖劑、富爾血、肝鐵片、健脾補血顆粒、活力蘇口服液。

08

鵝口瘡

[病因]

小兒貧血的原因有:

1.紅細胞生成減少,常因飲食中缺乏生成紅細胞必需的原料如鐵、維生素B12、葉酸或蛋白質,亦可因慢性感染性疾病致吸收不良,或者是有些小兒因生長過快需要增加,引起貧血。

2.溶血性貧血:紅細胞受破壞致溶血。

3.失血:因出血性疾病和外傷引起。

[治療用藥]

1.多食富含鐵質的食物,如菠菜等。

2.服用鐵劑:紅桃K、維血沖劑、富爾血、肝鐵片、健脾補血顆粒、活力蘇口服液。

鵝口瘡

[病因]

鵝口瘡又名雪口病,即口腔發生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多見於新生兒。

[臨牀表現]

1.可見口腔粘膜表面履蓋白色乳凝塊樣小點或小片狀物,可逐漸融合成大片,不易擦去,強行剝離後局部粘膜潮紅、粗糙、可有溢血,不痛,不流涎,一般不影響吃奶,無全身症狀。

2.重症則全部口腔均被白色斑膜覆蓋,甚至可蔓延到咽、喉頭食管、氣管、肺等處,可伴低熱、拒食、吞嚥困難。

[治療用藥]

用2%碳酸氫鈉溶液少許清洗口腔後,再用棉籤蘸1%龍膽紫塗在口腔中,每天1-2次。

用2%碳酸氫鈉溶液於哺乳前後清潔口腔。局部塗抹10萬-20萬U/ml制黴菌素溶液,每日2-3次。[用制黴菌素片1片(每片50萬單位)溶於10毫升冷開水中,然後塗口腔,每天3-4次。一般2-3天鵝口瘡即可好轉或痊癒]。

在口腔內使用抗真菌軟膏或口滴劑。

消毒奶瓶和奶嘴時,母乳餵養時,在乳房上塗抗真菌軟膏。 

          

09

泌尿系統感染

[病因]泌尿系感染時由於侵入尿路而引起的。

[臨牀表現]

1.新生兒期:有發熱,面色蒼白,吃奶差,嘔吐,腹脹等非特異性表現。多數小兒生長髮育停滯,體重增長緩慢。

2.嬰幼兒期:仍以全身症狀為主,如發熱、輕咳、反覆腹瀉等。排尿時哭鬧、尿頻、有頑固性尿布疹時應想到本病。

3.兒童期:下尿路感染時大部分僅表現為尿頻,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狀,上尿路感染時表現為發熱、寒戰,全身不適,腰痛,腎區叩擊痛,噁心,嘔吐,同時伴有尿路刺激症狀。

[治療用藥]建議到醫院治療。

10

水痘

[病因]是由水痘病毒引起的傳染性疾病。多見於1-6歲的小兒,水痘傳染性很強,常在託兒所、幼兒園等兒童集體中流行。

[臨牀表現]

1.潛伏期:10至21天。

2.發病前症狀:輕微發燒、不適、食慾欠佳。

3.患者身上出現小紅點,由胸部、腹部,再擴展至全身。小紅點變大,成為有液體的水泡。一兩天後,水泡破裂,結成硬殼或疙瘩。新的小紅點再次在同一位置上出現,重複同一過程。二至六天期間,新紅點出現二至四次。十至十四天後,紅點脱落,完全康復,不會留有疤痕。

[治療用藥]

1.避免小孩因瘙癢難耐而抓破水泡,引致發炎,同時細菌亦會蔓延至其他皮膚破損的部位。如果皰疹破了,可塗1%的紫藥水,如有化膿可塗抗生素軟膏。

2.若嬰兒染上水痘,可為他套上棉手套,避免他用手揉眼,令病毒感染眼睛,形成角膜炎,以致眼角膜上留下疤痕,影響視力。

3.水痘的症狀之一,是温和的發燒。水痘擴散期間開始發熱,水痘消失時便退燒。發燒期間,不要服用阿斯匹林來退燒,因為這樣會增加發生併發症的機會。

4.用温水洗澡,保持皮膚清潔,減少感染危險。

5.病兒的被褥要勤曬,衣服要清潔寬大,防止因穿過緊的衣服和蓋過厚的被子,而造成過熱引起疹子發癢。

11

佝僂病

[病因]佝僂病是由於嬰幼兒缺乏維生素D及鈣等營養素,體內鈣、磷不足,代謝紊亂,出現以骨骼改變為主的全身性疾病。

[臨牀表現]

1.食慾不好,煩躁不安,睡眠不寧,夜驚,小兒將頭來回蹭枕部,頭髮磨掉臨牀上稱枕秀。

2.頭部可呈方顱,乳牙出的晚,小嬰兒頭囟門閉合遲,胸部兩側肋骨呈串珠狀,胸骨可呈雞腿狀。

3.患佝僂病小兒嚴重者可發育遲緩,表情呆滯,免疫功能低下,易患感冒、腹瀉、氣管炎等疾病。

[治療用藥]

1.鈣劑:鈣爾奇D300、樂力、999納諾卡、納米鈣沖劑、納米鈣片、葡萄糖酸鈣含片、蓋天力、活性鈣片、四色鈣糖片、迪巧、凱思立、葡萄糖酸鈣鋅口服溶液(原鋅鈣特口服液)、司特立補鈣片劑、龍牡壯骨沖劑(濃縮)。

2.維生素A、D製劑:魚肝油、維生素AD膠丸、銀耳乳白魚肝油、維生互AD滴劑、橙汁魚肝油、乳白魚肝油、貝特令。

3.多喝牛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