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美容小常識 享受生活 東方時尚 識真假 高奢 資訊 遊戲攻略 搞笑段子
當前位置:品位站 > 享受生活 > 心理

古人死後是什麼樣子的

欄目: 心理 / 發佈於: / 人氣:2.27W
古人死後是什麼樣子的

古人初死,生人要上屋面向北方為死者招魂,這叫作“復”,意思是招喚死者的靈魂回覆到身體。復而不醒,然後辦理喪事。

古人死後,要給他沐浴。這在《禮記·喪大記》裏有記載。這個風俗持續到後世。《晉書·王祥傳》記載王祥將死戒其子曰:“氣絕但洗手足,不須沐浴。”可見一般人死後是要沐浴的。

死後有“斂”(殮)的儀式。有小斂,有大斂。小斂是給屍體裹上衣衾(qīn),越是貴族,衣衾越多。大斂則是把屍體裝進棺材。斂時死人口裏須飯含,所以《戰國策·趙策》講到“鄒魯之臣,生則不得事養,死則不得飯含”。(飯是把米放在死者口裏。含又寫作琀〈hán〉,是把玉放在死者口裏。)

入殮後,停喪待葬叫做“殯(bìn)”。《論語·鄉黨》:“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孔子的意思是説:“就在我家裏停柩(jiù)吧!”《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冬,晉文公卒。庚辰,將殯於曲沃。”這是説把晉文公的靈柩送到曲沃停喪,還不是葬。據《春秋》《左傳》,次年四月才葬晉文公的。後世所謂出殯是把靈柩送到埋葬的地方去。

貴族出葬時還有許多排場,這裏沒有必要敍述。

送葬的規矩是白衣執紼(fú)。紼是拉柩車的繩子。執紼的原意是親友們幫助拉車,實際上只有形式。後來出殯,在送殯人的行列兩旁拉兩根帶子,那就是執紼的遺制。

輓歌據説最初是挽柩的人唱的。古樂府相和曲中的《薤(xiè)露》、《蒿(hāo)裏》都是輓歌,陶淵明有《輓歌詩》三首,後世的輓聯就是從輓歌演變來的。

下面説到葬。

上文説過,殷代奴隸主有人殉的制度。後世知道人力可貴,改以“俑”來代替。俑是人偶,有木俑、土俑。後來孔子還反對用俑,孟子説:“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孟子·梁惠王上》)

從殷代到戰國,統治階層還把生前使用的車馬帶到墓裏去。其他隨葬的物品是多方面的,包括青銅製的飲食器、兵器、樂器等,玉製、骨制的裝飾品以及其他什物。越是貴族,隨葬品就越多越精美。也有一些專為隨葬而做的“明器”(伴葬的器物)。漢代日常生活中的東西被仿製成陶土模型隨葬,明器的象徵性就更加明顯了。(“明器”原寫作“冥器”。“冥器”字面意思就是“隨葬品”。)

上古貴族統治階層的墓裏大多有槨(guǒ)(槨),槨是外棺,主要是用來保護棺材的,有的竟有三四重之多。《論語·先進》説,孔子的兒子孔鯉死後,“有棺而無槨”,可見槨不是一般人所能具備的。

以上所説的只是貴族士大夫的喪葬,至於庶人的喪葬,那完全是另一回事。即使是最節儉的喪葬,對於“匹夫賤人”來説,已經是“殆竭家室”。庶人死了至多隻能“稿葬”(草草安葬),如果遇着饑荒的年頭,就只好餓死以填溝壑了。

《禮記·檀弓上》説:“古也墓而不墳。”根據現代田野考古工作報告,我們知道殷代和西周的墓都還沒有墳堆,後來在墓上築起墳堆,主要是作為墓的標誌,其次是為了增加盜墓的困難。

先秦文獻有合葬的記載。例如《詩經·王風·大車》説:“死則同穴。”《禮記·檀弓上》記載孔子將其父母合葬於防。現代田野考古發現一座戰國墓中有一槨兩棺的結構,考古工作者認為,夫婦合葬的普遍流行是西漢中葉以後的事。《孔雀東南飛》説:“兩家求合葬,合葬華山傍,東西植松柏,左右植梧桐。”仲長統《昌言》説:“古之葬者,松柏梧桐以識墳也。”這風俗也流傳很久。

關於喪服,留到下文“宗法”裏討論。

這種瓶子過去學界通常定名為“小口尖底彩陶瓶”,用作汲水器(日常生活中取水用的瓶子)。學界認為瓶子之所以做成這個怪形狀,是空瓶置入井中後它會自動平倒下,瓶口落到水面,方便井水灌注進瓶裏等瓶中的水灌滿,瓶子則會自動恢復成豎直狀態,利於從井中提出。瓶子的尖底還有利於它的放置:尖底可以很方便地插在鬆軟的土中。

Tags: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