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美容小常識 享受生活 東方時尚 識真假 高奢 資訊 遊戲攻略 搞笑段子
當前位置:品位站 > 享受生活 > 心理

上虞鳳鳴山有道士嗎

欄目: 心理 / 發佈於: / 人氣:6.69K
上虞鳳鳴山有道士嗎

道教是中國的國教。上虞也是道教的發祥地之一,東晉以前,上虞四明山已被列為道教十大洞天之一,鳳鳴山是三十六小洞天中的第九小洞天。豐惠的丹道文化以魏伯陽為代表,發源地是金罍山和鳳鳴山,這兩者是道教名山,在道家中地位極高。

丹道一詞,自東漢魏伯陽著《周易參同契》始大行於世。魏伯陽(約公元70年前後在世),名篤,一説名翱,字恪齋,別號雲霞子,道號伯陽先生。他出身在上虞的縉紳之家,“世襲簮裙,惟公不仕”,視軒冕,如秕糠。

他“修真潛默,養志虛無,博瞻文詞,精通緯候,恬淡守素,惟道是從”。出於“將欲養性,延命卻期”的動機,最早將西周的經典《周易》的“易”道引入古代科學領域,借《周易》爻象論述煉丹之術,合“大易”、“黃老”、“爐火”三家理論參照會同契合為一,著《周易參同契》。

該書初見於公元142年前後,歷代都對其作過註釋,魏氏因此被後世尊為“萬古丹經王”,併為東漢時期道教流派中丹鼎派的始祖。現代化學起源於古代煉丹術,所以此書在化學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譽為化學的鼻祖。

元人《金罍井記》記述:“城南有小阜,特立曠野,廣數十畝,四山環如畫,漢魏伯陽居之,著《參同契》。”魏伯陽故宅就在金罍山上。

萬曆上虞縣誌亦記: “金罍山在縣城西南隅,高三丈,廣數十畝,漢魏伯陽修煉之所。”又記:“旁有丹井,晉太康中浚井,得金罍,故名。”相傳,此金罍是魏伯陽當年煉丹所用。

金罍山上的天慶觀創建於宋大宗祥符二年(1009年),坐北朝南,四進三開間,第四進享殿有魏伯陽塑像。後更名元妙觀,元代更名玄妙觀,百姓俗稱金罍觀。

豐惠東郊南宋寧宗皇后楊桂枝的故宅,後改建為明德觀,這也是一座道觀,歷史上曾領袖上虞各道觀。史載,金罍觀元末被毀,明成化八年,縣令黃錦囑明德觀道士葉廷敬重建,“作堂三楹,翼之以樓”。歷朝文彥高士曾拜瞻題詠,或撰寫碑記,留下許多墨寶。金罍觀旁有八卦井(金罍井),即魏伯陽煉丹用的水源。元代詩人的佳句:“井漾寒泉猶夜月,山圍古木是秋風”,所詠的即為此金罍井。

相傳在金罍觀西南長者山之巔,魏伯陽還建有一座望煙亭,每到中午,他俯視城中,見有斷炊不冒煙的人家,就讓白犬馱米賑之。他還養着一隻報曉的公雞,督促自己聞雞練功。他得道後,把犬和雞一起帶上,後人為他所建金罍觀享殿塑像旁,也有雞犬各一。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大概便語出於此。

明代詩人李培曾來金罍山尋古,留下詩篇雲:“踏遍煙霞洞壑深,蓽門秋瑣薜蘿陰。自從雞犬雲中去,井上丹沙何處尋”

魏伯陽不僅在金罍山煉丹,後上鳳鳴山居洞築台,以溪瀑為水源,反覆實踐,終於達到了當時煉丹術的頂峯。今“煉丹”石邊摩崖石刻上還有:“敲開石壁曾飛飲,煉得金丹不賣錢”句,説的就是魏伯陽煉丹事。

晉代葛洪的《神仙傳》中記述了這麼個故事。魏伯陽從陰長生得受金丹大道,後與弟子三人入鳳鳴山煉神丹。丹成,知弟子中有守道未篤者,乃以丹喂白犬,白犬暫死,自己也服丹暫死,以試弟子。獨有一虞姓弟子説:“吾師非凡人也,服丹而死,將無有意耶”,也服丹暫死,餘二弟子不肯服食而出山去。二人去後,魏伯陽即起,將丹藥納入暫死弟子及白犬口中,都活了過來,一起仙去。因逢人入山伐木,乃作書與鄉里,寄謝二弟子,二人方乃懊悔不已。

金罍山是道教的發源地之一,更是豐惠的寶藏。如今並不起眼的金罍山,歷史上曾赫赫有名,詩文中金罍山就是上虞的代名詞。如今山體依然如故,但已佔作它用,若能恢復明代的八卦井、金罍觀等,是豐惠的一處難得的人文景點。

“古虞十里城南路,柳綻梅開到鳳鳴。洞瀉流雲河漢遠,山藏古廟雪霜淸……”這是清代理學家黃宗羲來鳳鳴山遊玩時,寫下的《鳳鳴山》詩。

鳳鳴山景區坐落於鎮東南4公里,全山方圓5平方公里左右。它南倚百樓山,依勢北走,同時形成了層巒疊嶂、巨石嶙峋、山泉飛濺的氣勢,成為四明山餘脈最具魅力處,如今仍是上虞自然風光最為清幽綺麗的地方。

有包括鳳鳴坊、鳳來亭和神龍穴小橋、觀梅亭、鳳鳴洞、懸石飛瀑、千年古藤、鳳鳴祠等10多處景點。景區山水景觀優美,森林繁茂,溪瀑終年不絕,已創建為紹興森林公園。

史書記載:“昔有仙女跨鸞作鳳鳴至此”,鳳鳴山之名由此而來。後人立祠祀仙女,匾曰‘鳳鳴真人祠’。”

景區文化積澱豐厚,除魏伯陽曾在此煉丹,並得道成仙等道教文化遺存,還有當地百姓心目中的女神——仙姑娘孃的傳説。

清李方湛記:“上虞東南鳳鳴山,相傳東漢時有仙女乘鸞下降於此,音樂縹緲,居人往往有聞之者,一洞豁然,為仙女坐卧處。”

鳳鳴真人祠始建於2000多年前,鳳鳴祠千百年來終年香煙繚繞,善男信女祈求平安、吉祥,傳説東漢曹盱曾到祠求子,得女,即曹娥孝女。

鳳鳴山之佳絕處,稱“懸石飛瀑”。但見兩塊巨石對峙而立,中間形成狹窄的石室,上面又有一大石懸於頂穹,一道飛瀑從數丈高的石縫中處噴薄而下,形成細密的雨絲,讓進洞者沾衣欲濕,倍感涼爽。

清代詩人褚維厚所作觀瀑詩:“白日忽風雨,洞中別有天兩山空一隙,百道落飛泉怒起喧如鼓,拋空散作煙桃源何處見,到此亦神仙”是最貼切的描寫。懸石飛瀑相傳是鳳鳴仙女打坐修煉之處。

懸石之上還纏繞着一棵千年古藤,學名“常青油麻藤”俗稱“過山龍”,屬珍稀植物,終年蒼翠欲滴,每年五六月開紫蘭色小花,後結豆莢,漫山匍匐,也是一道美景。

歷史上許多名人鄉賢都曾慕名到此遊覽,留下了大量詩篇。本人正在編纂《歷代名賢詠豐惠》一書,已收錄詠鳳鳴山詩百餘首。我國第一部彩色影片《梁山伯與祝英台》也曾在此攝取外景。2001年,電視劇《紅棉襖·紅蓋頭》的不少鏡頭也在此處拍攝完成。

如果把中華傳統文化用一根線貫穿起來,非“道”莫屬。以丹道為核心的道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源泉和中國傳統哲學的要素之一。我們挖掘魏伯陽的丹道文化,是為了弘揚道家的博大精深,把中華文明的瑰寶傳承下去。

就豐惠的旅遊而言,鳳鳴山以繁茂的森林和罕見的懸石飛瀑等景觀,已成為豐惠的拳頭產品。然而因豐惠旅遊業的整體落後,鳳鳴山有孤掌難鳴之感。

另一方面,鳳鳴山目前吸引遊客的主要是秀美的風景,道教文化這一篇文章沒做好甚至沒開始做,仙姑娘孃的傳説也跟道教源出一脈,其文化內涵也有待發掘。鳳鳴山有很強的地磁、奇特的氣場,是修身練功的好地方。打出魏伯陽的名片,做好道教文章,讓鳳鳴山上充足的空氣負氧離子和特別豐富的氣場,成為人們嚮往的健身靈境同,鳳鳴山以後將成為名符其實的龍頭,帶動豐惠的旅遊業騰飛。

更多鳳鳴山介紹請點擊往期推送:

《曹旴求子得孝女,百姓祈雨降甘霖,謝安詢運東山起!》

《豐惠鳳鳴山--仙姑娘孃的傳説及千年古藤》

《鳳鳴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