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美容小常識 享受生活 東方時尚 識真假 高奢 資訊 遊戲攻略 搞笑段子
當前位置:品位站 > 享受生活 > 心理

運城古代狀元

欄目: 心理 / 發佈於: / 人氣:2.25W
運城古代狀元

運城市古稱河東,文化底藴深厚,人文薈萃,唐宋時,先後有5名天之嬌子摘取狀元桂冠,其事蹟在古代人才星空中熠熠生輝。

王維

王維,字摩詰,號摩詰居士,唐朝武則天長安元年(701)出生于山西蒲州(今運城永濟市),幼年聰敏超凡,15歲時就才學出眾,能寫一手好詩,工於書畫,並有音樂天賦,赴京城應試,名滿京城。

唐玄宗開元十九年(731),剛過而立之年的王維在辛未科考中狀元及第,被分配到太常寺任掌管音樂的“太樂丞”,因伶人舞黃獅子受牽連,被貶為濟州司倉參軍。4年後,開元二十三年(735),一向賞識王維才學的平章事(宰相)張九齡執政,拔擢王維為右拾遺(諫官)。次年調任監察御史,後奉命出塞,擔任涼州河西節度幕判官(中級官員),利用官僚生活的空餘時間,在京郊山麓修建了一所別墅,與文學詩畫界的摯友切磋技藝,過着半官半隱的生活。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翌年,長安被叛軍攻陷,王維被捕後被迫出任偽職。戰亂平息後,王維被下獄審訊,按理投效叛軍當斬,但因被俘時曾作《七絕·凝碧池》,抒發亡國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又因其弟刑部侍郎王縉平反有功請求削籍為兄贖罪,王維才得寬宥,降為太子中允,後兼遷中書舍人,官終尚書右丞(正四品),上元二年(761年)辭世,享年60歲。

王維一生雖混跡官場,卻矢志學問,創作出《山居秋暝》《使至塞上》《新晴野望》《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相思》等400餘首膾炙人口的邊塞詩、山水詩、律詩、絕句等詩作以及《王右丞集》《畫學祕訣》等著作。唐代宗曾譽之其為“天下文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評價:“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唐末詩人司空圖則贊其“趣味澄復,若清沈之貫達”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維是人才”之説,讚譽其在唐朝詩壇的崇高地位,現代《唐詩三百首》中收錄其五言律詩、五言律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詩、樂府《相思》《南山別業》《終南山》《過香積寺》《秋夜曲》《桃源行》《洛陽女兒行》等28首,後人稱其為“詩佛”,堪稱古代詩歌峯巔上的一座高峯。

柳璟

柳璟,字德輝,蒲州河東(今山西永濟縣)人,生年不詳,約卒於武宗會昌五年(846)年。他生於書香門第,其家族前輩多人蔘修國史實錄,祖父柳芳尤以儒史擅長,參與編修《唐書》《舊唐書》等史書。

柳璟幼年時受到系統的儒學教育,唐敬宗寶曆元年(825)乙巳科狀元及第,後又考取博學宏詞科(吏部科目)甲等,名氣大振,破格提為監察御史(相當於現最高檢察院檢察員),官至吏部員外郎,開成元年(836)為庫部員外郎、翰林學士。由於才華出眾,深得唐文宗李昂器重,命其在其祖父所撰《永泰新譜》二十篇基礎上取永泰之後事綴成十篇。開成五年(840)拜掌起草傳宣詔命的中書舍人,後因其子受賄事被牽連,貶為信州司馬,約在會昌末年,死於郴州刺史任上。

柳璟博學能文,為人寬厚,喜稱人之長,有君子之風。處事公允,任禮部侍郎時,兩次主試,均取有真才實學之人,堪稱滿腹才華的正人君子。

裴思謙

聞喜縣裴氏望族歷史上將相雲集,被譽為“中華宰相村”,聲名斐然,但很少有人知道,唐代時,其家族曾出過兩名狀元。

裴思謙,字自牧,絳州聞喜(今山西聞喜縣)人,生卒年不詳,自幼受到過良好的教育,青年時考取秀才,與當朝權臣宦官仇士良關係密切。唐文宗開成二年(837)科考時,裴思謙心血來潮,想考個進士,以便在仕途中發展,便向仇士良討了個帖子,去找當年的主考官高鍇,讓他給予關照。高鍇為官清正,看不慣他頣使氣指的作派,沒買他的賬。裴思謙氣憤之際,聲稱明年非狀元不要。次年,開成三年(838)戊午科科考時,裴思謙又拿着仇士良的帖子來找主考官高鍇,對他説:“仇大人有信,薦裴思謙為狀元。”高鍇早把裴思謙忘掉了,回説:“狀元已經有人了,狀元以外的可以按仇大人的意思辦。”裴思謙大言不慚地説:“裴秀才非狀元不放!”高鍇知道這次再得罪仇士良不會有好果子吃,加之裴思謙試卷還算優秀,便順手推舟,買了個人情,讓他當了狀元。多種史書對他的行為嗤之以鼻,稱其為“臉皮最厚的狀元”。

裴思謙入仕後從政40年,歷任節度判官,左散騎常侍兼大理卿,乾符三年(876)由涼王傅分司授衞尉卿,至終。《全唐詩》存其《及第後宿平康里》一詩。詩曰:“銀缸斜背解鳴璫,小語偷聲賀玉郎。從此不知蘭麝貴,夜來新惹桂枝香。”

裴思謙科考時雖然有依靠關係被後人所不齒的行為,但其才學應該是出類拔萃的,否則,很難當上大理卿(正三品)的高位。

裴格

裴格,絳州聞喜(今山西聞喜)人,生卒年不詳。裴格出身名門望族,祖上世代為官,曾祖父裴遵慶累官尚書右僕射,祖父裴向官至吏部尚書,父裴寅官至御史大夫,其弟裴樞官拜門下侍郎,平章事。自幼勤奮好學,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庚申科狀元及第。

裴格雖然史傳無名,事蹟失考。但從他祖上有着顯赫的官位和頭上狀元桂冠的政治背景判斷,他肯定有所建樹。

張觀

如果説運城市唐代3位狀元皆出自豪門或淵學世家,而張觀卻是地道的平民百姓子弟,靠紮實的學業功底和非凡的才華,一路奪關斬將,取得頭名狀元,着實在封建科考上爆出一門冷門,放出一個衞星。

張觀,字思正,絳州絳縣範柴村人,出卒年不祥,出生於普通平民之家,天資聰穎,年少時誠實好學,聞名鄉里,參加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甲寅科科考,一鳴驚人,擢為第一,摘取狀桂冠。

張觀入仕後,秉承農家子弟勤勉、謹慎、踏實的本真,刻苦兢業,竭力履職,深得真宗、仁宗皇帝信任,一路坦途,歷任通判、祕書郞、太常丞、右司諫、翰林學士、左司郎中等職,先後知杭州、孟州、相州、澶州、鄆州、應於、河南、許州等地,官至同知樞密院事、吏部侍郎兼御史中丞。

在數十年的為官生涯中,國家每遇大事,張觀總是置個人榮辱於不顧,挺身而出,極力進諫,為國盡忠,為民謀利。仁宗當政時,時遇災異,仁宗詔求直言,張觀上疏道:“承平日久,政寬法慢,用度漸侈,風俗漸薄。”條陳知人、嚴禁、尚賢、節用四事。仁宗納其諫言,勵精圖治,很快使國家度過難關,重振雄風。

Tags:運城 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