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美容小常識 享受生活 東方時尚 識真假 高奢 資訊 遊戲攻略 搞笑段子
當前位置:品位站 > 享受生活 > 心理

四川北路的由來

欄目: 心理 / 發佈於: / 人氣:1.92W
四川北路的由來

四川北路,原名“北四川路”,位於上海市區蘇州河以北,南起北蘇州路、北至東江灣路,全長約3.8公里。歷史上的北四川路,不僅是著名的商業街,也是紅色印記和海派風情交織輝映的文化街。尤其是從今武進路至東江灣路、方圓約2平方公里的區域,亦即歷史上所謂“北四川路越界築路區”,在中國革命和中共黨史上、在先進思想的傳播和左翼文化的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細究北四川路越界築路區的成因、演變及歷史特徵,有助於我們更清晰地認識和理解近現代上海與中國革命、進步文化之間的不解之緣。

“越界築路”與公共租界的擴張

所謂“越界築路”,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伴隨上海租界擴張和城市發展所出現的獨特歷史現象。北四川路地處蘇州河北的虹口地區。無論道路本身的延展,還是北四川路越界築路區的形成,都離不開公共租界在滬北地區的擴張。

1847年,美國代理領事曾向蘇鬆太道麟桂申請劃虹口一帶為美國租界。

次年,美國牧師聖公會主教文惠廉(William Jones Boone)在虹口購地居住,並建造教堂,繼而“向上海道台商請准許虹口為該國之租界”。

咸豐十年(1860年),美國人華爾在蘇鬆太道吳煦的贊助下,在上海成立洋槍隊,並於租界內外修築“軍路”。華爾的後繼者戈登也多次下令修築界外軍路。為了鎮壓共同的敵人太平軍,清政府默許了租界當局的越界築路行為。“遊説洋兵助剿,增闢邑治障山門,並筑西郊馬路,以利軍行。”此為越界築路之始。

此後60多年間,上海的租界多次擴界,野蠻生長。擴界的手段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租界當局通過談判與中國政府達成協議後,修改《上海土地章程》,擴展並確定租界四至,如1848年英租界的擴展、1860年代以後美租界四至的劃定、1899年公共租界四至的確定,以及20世紀法租界的擴展。另一種則是先築路,造成事實上的擴界,而後通過談判,將越界築路地區全部或部分劃入租界。

1863年,領袖領事、美國領事熙華德(Seward)與上海道台黃芳訂立章程,規定美租界四至:“西面從護界河(泥城浜)對岸之點(今西藏北路南端)起,向東沿蘇州河及黃浦江,到楊樹浦,沿楊樹浦向北三裏為止,從此向西劃一直線,回到護界河對岸的起點。”

同年9月21日,英、美租界合併為英美公共租界。

1873年,熙華德提出:“租界西面應從蘇州河北岸原定地點一直向北到內地三裏處,然後再向東劃一直線連接租界東界的北段。”上海道台未予同意。熙華德再提議:“從租界西面蘇州河北岸原定起點劃一直線到靶子場稍北處,再由此劃一直線到原定租界東界的北端。”上海道台仍未同意。儘管如此,工部局事實上已經將其控制範圍擴充到這一地區,這條新的分界線即所謂“熙華德線”(Seward Line)。

1893年,上海道台聶緝槼、美國領事廖那特各派3人組成劃界委員會,共同處理熙華德線事宜。經勘界,雙方基本依熙華德線正式劃定邊界,樹立界石,並訂立《上海新定虹口租界章程》。公共租界面積擴充至10676畝。

1897年,工部局企圖再次擴界:“西界擴至梵王渡,東界擴至周家嘴角,南面包括浦東,北面直達寶山縣境。”被上海道台蔡鈞拒絕。

1899年3月,英、美、德三國公使以照會送達總理衙門,迫令清政府訓令南京兩江總督“應允各領事及工部局所求擴充”。次月,總理衙門大臣即通知公使團,“已照照會所請,訓令江督”。根據協商,“(公共租界北區)北自虹口租界第五界石起,至上海縣北邊界限為止,即上海寶山兩縣交界之線,仍以下至周家嘴角直線上為止”。

undefined

▲1907年,外白渡橋重建,橋身改為鋼桁架結構。

undefined

▲1908年,中國第一座電影院虹口活動影戲園問世。

undefined

▲1908年,1路有軌電車由靜安寺經外灘過外白渡橋,沿北四川路至虹口公園。

undefined

▲1926年,中國第一本大型綜合性新聞畫報《良友》在北四川路問世。北四川路越界築路區,雖地處租界之外,但交通便利、房產火爆、人口密集、商業繁榮、文化興盛

19世紀末的這次擴界,公共租界北區和東區共增加11377畝,西區增加11450畝,加上原有的10676畝,總面積為33503畝。至此,上海公共租界名義上的擴張終告結束。

北四川路越界築路區的形成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伴隨着租界擴張和越界築路,北四川路自南向北不斷延展。

1877年,公共租界工部局自裏擺渡橋(今四川路橋)北堍築路至天潼路。這段長不到百米的碎石路,習稱裏擺渡橋北,因與蘇州河南岸的四川路相連,遂正式命名為北四川路。

此後20多年間,北四川路不斷向北延展,直至租界華界交界處的川虹浜(又作穿洪浜,位於今武進路北側)。

1899年重訂的《上海土地章程》第六款議定,“準其購買租界以外接連之地、相隔之地,或照兩下言明情願收受(西人或中國人)之地,以使成街路及建造公園”。這一規定,為租界當局越界築路鋪平了道路。

1903年,工部局越老靶子路(今武進路),延展北四川路至寶山金家厙(今魯迅公園)。至此,北四川路基本成型,成為貫通南北、連接滬北地區租界與華界的交通要道。

同年,築江灣路,連接北四川路與公共遊泳池(今虹口游泳池)。

1904年,築黃陸路(今黃渡路)。

1908和1909年,租界當局兩次提出擴界要求,都被清政府拒絕。名義上的擴張遇阻,通過越界築路實現事實上的擴張,便成為公共租界進一步擴展勢力範圍的主要手段。

1911年,築施高塔路(今山陰路)、赫司克爾路(今中州路)、竇樂安路(今多倫路)。

1912年,租界工部局趁辛亥革命爆發上海政局不穩,在滬西和滬北加快填浜築路,其中包括北四川路周邊的狄思威路(今溧陽路)、白保羅路(今新鄉路)。

1913年,築湯恩路(今哈爾濱路)。

1917年,築歐嘉路(今海倫路)。

1913至1918年,陳貽範等北洋政府特派江蘇交涉員先後就租界當局越界築路問題提出交涉,工部局或是不予理睬,或是口頭允緩而最終造成既成事實。

1921年10月,工部局擅將滬北華界新民路界石拔去,闢築北四川路西側的福生路(今羅浮路)。

至1920年代初,公共租界北區以北的北四川路周邊,已形成一個由赫司克而路、歐嘉路、狄思威路、施高塔路、竇樂安路、黃陸路、江灣路等十多條馬路縱橫交織而成的完整的路網。僅僅二三十年光景,在名義上仍屬華界的滬北地區,赫然出現了一片新城區。這裏的道路、交通與租界相連相通,公共建築、市政設施與租界相同或相近,甚至連許多道路街巷的名稱,都與租界一樣,用的是外國人名字。

這塊華洋交錯、亦中亦西的地方,就是北四川路越界築路區。儘管地處租界之外,但就熱鬧繁華的程度而言,這裏絲毫不比租界差。

一是交通便利。1907年,外白渡橋重建,橋身改為鋼桁架結構。第二年,1路有軌電車即由靜安寺經外灘過外白渡橋再沿北四川路開往虹口公園。1924年,滬北興市公共汽車公司先後開通1路、2路公共汽車,起點同在北四川路附近的天通庵。

二是房產火爆。1920年前後,租界內部的市政建設開始趨向飽和。但隨着北四川路越界向北延伸,一片片石庫門、一條條新里弄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成為外省移民和外國僑民在上海置業的好去處。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20世紀前30年,公共租界的地價平均上漲8至10倍,但是無論如何漲,租界北區的地價都只有中區的三分之一左右。與租界相比,越界築路區的地價和房價更具有競爭力和吸引力。

三是人口密集。隨着市政道路、公共設施的不斷完善,北四川路越界築路區的人口迅速增加。在這些居民中,還有不少日、英、美、葡、俄、印、德等國的僑民,人口來源和構成比其他地區更復雜。

四是商業繁榮。1896年,北四川路8號開設了上海第一傢俱有相當規模的和昌洋服店。1898年,新大北茶食店等商店次第開業,街市漸成。至1920年,北四川路已有茶食店40家、呢絨綢布店8家、五金顏料店11家、南貨店2家、水果店2家。

五是文化興盛。1897年,北四川路附近的禮查飯店,實現了中國的第一次電影放映。同年,夏瑞芳等在鄰近的江西北路創辦了商務印書館。1908年,西班牙人雷瑪斯在乍浦路創辦中國第一座電影院——虹口活動影戲園。至1930年代,上海的60餘家影院,一半集中於北四川路、海寧路一帶。1912年,劉海粟與友人在乍浦路創辦上海圖畫美術院,後改稱上海美術專科學校。1926年,中國第一本大型綜合性新聞畫報《良友》在北四川路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