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美容小常識 享受生活 東方時尚 識真假 高奢 資訊 遊戲攻略 搞笑段子
當前位置:品位站 > 享受生活 > 心理

烏托邦真實事件

欄目: 心理 / 發佈於: / 人氣:1.17W
烏托邦真實事件

1922 年,紐約

      97 年前,在美國紐約曼哈頓,夕陽穿過哈德遜河寬闊的水面,照耀在一眾嶄新的摩天大樓與更多有待竣工並且更高的大樓上。這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片水泥森林。陽光繼續穿過這密林,投進一間小公寓的窗户裏,一個叫芒福德的 27 歲年輕人正在寫他人生中的第一本書。

      27 歲的芒福德,這時還沒有寫出未來將為他贏得無數讚譽獎項的《技術與文明》《城市文化》《城市發展史》……這些鴻篇鉅著日後將奠定他作為城市文化和技術社會批判領域人文大師的地位。

     此時的他之所以寫這本叫《烏托邦的故事:半部人類史》的書,有一個更基本和單純的追求:他想弄明白,烏托邦這個東西在人類歷史上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兒。他還想弄明白,對於在他腳下這片看似光鮮實則不斷在榨取和剝削着它外部世界的現代大都市而言,一個美好的未來應該是怎樣的把那個美好未來轉變成現實的第一步是什麼他相信答案的一大部分就藏在那些歷史中被人們視為“空想”的烏托邦中。

      這是 1922 年。一次世界大戰結束,蘇維埃俄國剛剛建立不久,馬克思主義通過列寧和托洛茨基的主張正在成為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進步思想與此同時,無政府主義偃旗息鼓,自由主義依然有效,世界已經進入咆哮的二十年代,美國和西歐再一次的繁榮進步就是它的證明。特別是美國,通過一系列政治經濟改良,工人狀況得到改善,女性獲得了投票權,從食品到汽車,資本開始了托拉斯式的大規模生產。

     而這一切被集中體現於芒福德所在的這個渴望掙脱天際線和想象力束縛、引領世界走向更光明未來的城市——紐約身上。紐約是一個象徵和圖騰,經歷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戰爭的人們相信,他們在廢墟上重建的新世界會像這座城市的摩天大樓,更高、更新、更好。

     明天會更好。這是彼時人們的普遍認識,一種約定俗成的真理。至於十年後的大蕭條、二十年後的二戰,在 1922 年的人們聽起來,簡直像是天方夜譚。

     而在這個 27 歲的年輕人眼下正在寫的書中,雖然社會主義是他理想未來的最終歸宿,但他並不認同暴力革命式的社會鉅變,覺得那不能解決現代文明工業模式中的根本問題。同時,他也對周遭巨大物質繁榮中的光怪陸離抱有深深的警惕。在紐約的小小書齋裏,芒福德不僅預言了戰爭在不遠的未來終會爆發,甚至開始質疑和批判在世界各地都被認為是最正確的民族國家意識。

     過去的幾年,他一直是大學裏的旁聽生,從來沒有獲得過任何學位。因為結核病,兩年前,他被迫從紐約城市學院退學。但是他相信,通過強悍的自學,他已經得到了足夠的知識積累,可以獨立思考和寫作。如今,成為《The Dial》(二十世紀英語文學現代主義先鋒雜誌)副主編可以視作對於這種廣泛自學的證明。

      但這僅僅是紙面的內容,在他心中,最重要的知識其實就藏在這個大都市裏。如果捕鯨生涯是赫爾曼·梅爾維爾的大學,整個曼哈頓——人類在二十世紀建造的現實烏托邦就是芒福德的大學。在 1922 年,他在這座世界之巔的城市汲取着現代生活的營養,也收集着批判和反思的力量。他試圖通過自己的探索得出我們該到哪裏去的結論。

     烏托邦,讓世界更美好

      回到一百年後,如今“反烏托邦”的概念正成為大眾流行文化裏庸俗的故事背景,而它的源本正面——烏托邦,地位甚至已經不如幻想文學作品。對那些正在踐行當代新社會實踐的人們所作的事情,媒體會在對它們的報道上使用“烏托邦”的字眼,暗示其脱離實踐、終將失敗的歸宿,那些人們自己則拒絕對自己所為冠以“烏托邦”之名,以顯示他們是事情並不是空想的無本之木。

     《烏托邦的故事》可以為今天被污名化的烏托邦正名。芒福德談到,人類世界走到今天,是物質和精神的雙重作用。物質世界在歷史變遷中繁盛又衰亡,但精神世界卻一直綿延。精神世界不是附屬產物,而是人類歷史的整整一半。想象不存在的世界,是從四萬年前的認知革命開始以後,人類就擁有的天性。當人們不再滿意現實生活,開始在精神世界裏構思更美好生活的時候,烏托邦就誕生了。

Tags:烏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