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美容小常識 享受生活 東方時尚 識真假 高奢 資訊 遊戲攻略 搞笑段子
當前位置:品位站 > 享受生活 > 心理

山東的戲曲是什麼

欄目: 心理 / 發佈於: / 人氣:7.17K
山東的戲曲是什麼

山東梆子是流行於山東省魯西南及魯中地區的傳統地方戲曲劇種。又名“高調梆子”,簡稱“高調”或“高梆”。又因其高昂激越的特點,被人稱為“捨命梆子腔”。

主要流行於山東西南部的菏澤、濟寧、泰安等地的大部分縣市,以及聊城、臨沂等地區的廣大城鎮鄉村。因流行區域的不同,羣眾對其稱呼亦有別。

如以菏澤為中心的,習稱“曹州梆子”以濟寧、汶上為中心的,稱為“汶上梆子”或“下路調”,總稱“高調”,以區別於流行在魯西南的“大平調”。1952年,定名統稱為“山東梆子”。

1、呂劇,又名化粧揚琴、琴戲、迷戲,中國八大戲曲劇種之一,山東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劇種,形成於山東廣饒、博興一帶,分佈在山東大部主要是山東北部,此外,蘇北和東北地區也有呂劇的分佈,鼎盛時期,全國有近百個專業呂劇院團,影響波及山東、江蘇、安徽、河北、黑龍江、吉林、遼寧、新疆等省市。

2、柳子戲,又名弦子戲、北(百)調子、吹腔,形成於魯西南、豫東、冀南毗鄰地區,分佈於山東、河南及蘇北、皖北、冀南一帶,2006年5月20日,柳子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Ⅳ-43

3、山東梆子,主要流行於山東西南部的菏澤、濟寧、泰安等地的大部分縣市,以及聊城、臨沂等地區的廣大城鎮鄉村。因流行區域的不同,羣眾對其稱呼亦有別。如以菏澤為中心的,習稱“曹州梆子”以濟寧、汶上為中心的,稱為“汶上梆子”或“下路調”,總稱“高調”,以區別於流行在魯西南的“大平調”。1952年,定名統稱為“山東梆子”。

4、萊蕪梆子,流行於山東中部萊蕪、泰安、肥城、章丘等一帶,又名“萊蕪謳”。萊蕪梆子包括梆子與微調兩類聲腔。清中期以後,徽班流入泰安一帶隨後梆子腔亦流至汶上一帶,並逐漸與徽調合流,同台演唱,後梆子與當地語音結合,有相當發展,開始居於主導地位,劇種遂稱“萊蕪梆子”。2008年6月7日,萊蕪梆子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Ⅳ-119

5、大平調(又名大油梆、大梆戲),河南省、山東省地方傳統戲曲劇種之一,起源於明代中期,主要流行於豫北、魯西南及豫東、皖北、冀南等地,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大平調的唱腔音樂屬梆子腔系統,因比山東梆子、河南梆子、河北梆子的音調低,故稱大平調。它的音樂板式結構多與豫劇相同,藝術風格則比豫劇更加粗獷火爆。大平調在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有着很大影響,逐漸形成三個支派,即東路大平調、西路大平調和河東大平調,2006年5月20日,大平調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Ⅳ-26

6、棗梆,主要流行在菏澤、鄆城、梁山、鉅野、鄄城、定陶等地。 它是山西上黨梆子流入菏澤後,在當地語言影響下發展形成的。棗梆的唱腔音樂屬於板腔體,曲調流暢,表現力強,有豐富的板式和曲牌,演唱起來既高亢激昂又委婉活潑。其表演具有粗獷豪放的特點,與流行地的區域特性和觀眾的欣賞習慣正相吻合。2008年6月7日,棗梆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Ⅳ-120

7、東路梆子,又稱章丘梆子,羣眾稱它為山東漚。是一種山東省的傳統戲曲劇種。章丘,過去是南北貿易、商貿往來的重鎮。由於商業的繁榮發達,當地的戲曲藝術也蔚為大觀。目前流行的東路梆子,為秦腔系統的分支,是經過山西、河北等省而流傳到山東境內章丘、惠民等地的,至少有一百八十八年前,就已經在當地流行了。這種梆子聲腔,與早已在本地流行的崑曲及其他曲調(如揚州亂彈、柳子、羅羅等)相結合,形成了“章丘梆子”——“東路梆子”。相對地,稱河北梆子為“西路梆子”,稱秦腔為“老西路梆子”。

8、柳琴戲,是山東省地方傳統戲劇,柳琴戲因用柳葉琴伴奏,也稱“柳琴書””,清末產生於山東省臨沂、棗莊一帶,1953年正式定名為柳琴戲。柳琴戲形成於清代中葉以後,主要分佈在山東、江蘇、安徽、河南四省接壤交界地區。柳琴戲的來源是以魯南民間小調“拉魂腔”為基礎,受當地柳子戲的影響發展起來的。柳琴戲曲調流暢活潑,節奏明快,並有多種花腔,謂之“拉魂腔”。 2006年5月20日,柳琴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Ⅳ-63,保護單位為臨沂市柳琴戲傳承保護中心、棗莊市柳琴戲保護傳承中心。

山東省的戲曲主要有::山東梆子、棗梆、萊蕪梆子、東路梆子、柳子戲、呂劇、茂腔、柳腔、五音戲、柳琴戲、兩夾弦、四平調。

Tags:戲曲 山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