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美容小常識 享受生活 東方時尚 識真假 高奢 資訊 遊戲攻略 搞笑段子
當前位置:品位站 > 享受生活 > 心理

我國古代的書面語

欄目: 心理 / 發佈於: / 人氣:2.48W
我國古代的書面語

一【啟始】

惠信敬悉,甚以為慰。

頃接大示,如見故人。

久不通信,至以為念。

前上一信,諒已入鑑。

近屢奉箋,至感厚誼深情。

接獲信書,情意拳拳,至不歡愉。

數奉信書,熱情誠摯之情,溢於言表。

日前曾奉尺牘,意其已抵左右。

捧讀知已惠書,音容笑顏,歷歷在目。

昨得箋言,反覆讀之,深情厚意,感莫能言。

二【思念】

一別日餘,殊深馳系。

睽違日久,拳念殷殊。

分手甚久,別來無恙。

故園念切,夢寐神馳。

握別以來,深感寂寞,近況如何,甚念。

鴻雁傳來,千里咫尺,海天在望,不盡依依。

相距甚遠,不能聚首,轉寄文墨,時通消息。

別亦良久,甚以為懷,何日重逢,登高延企。

奉讀惠信,宛如天外飛來,回首往事,不啻依稀如昨。

長懷盛德,聊吐愚衷,謹憑鴻雁之傳,佇望白雲之信。

書面語,顧名思義,就是用於書信中或者文章中的詞語,能登大雅之堂的詞語。

書面語相對於口頭語。口頭語更接地氣,是老百姓的日常交際用語。家長裏短,易於理解。但是有一缺點,就是地方方言特色比較濃郁,當地人好理解,外人可能就理解不了。所以説很難流行!

中國古代書面語有文言與白話之分。一般而言,文言與白話的區別,主要在於書面語與口語的關係。大部分漢語史研究者認為,先秦時期的書面語與口語基本一致,漢魏以後二者出現分離現象,即口語隨着時代的發展不斷髮生新變化,而書面語仍然以先秦典籍中的詞彙、語法、句法等為標準,這就形成了文言。白話相對於文言而言,與口語的關係更為密切,大約萌芽於漢魏之際。魏晉以後,尤其到了唐代,文白分野漸趨明顯。

古白話經過長時期的歷史積累,至宋代有了質的飛躍。主要有兩個表現:其一,口語向書面語領域的“滲透”加速,同時代的口語大量出現在書面語中其二,口語進入書面語涉及的文體進一步擴展,文學作品之外,以文言為主要載體的儒學及史學著作中也出現了白話。由此而始,古白話突破了文言的藩籬,漸漸登上大雅之堂。

大量口語詞、方言詞進入文學語言,是漢語詞彙發展的特點之一。經過文學作品的傳播,這些詞彙與原有的普通詞語漸漸取得並存的地位,並在以後的發展中顯示出不同的生命力。這一特點在宋代的詩、詞、文中都有所表現。人論宋詩,皆曰“以文為詩”,而口語入詩正是其重要表現之一。詞在宋代的繁榮,也使口語進入書面語的速度進一步加快。宋代文學的各種文體,都不同程度地形成了口語化的特色。除了文學作品,更值得重視的是,受禪宗語錄影響而產生的宋儒語錄以及史學著作等非文學作品,也開始大量使用白話,形成對正統文言語體的重大突破。文言何以成為正統就在它與儒家思想緊密聯繫,它是儒家原典本有的語體,繼而成為儒家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宋儒語錄與史著中出現白話,無疑大大動搖了文言的正統地位。

白話書面語在宋代多種文體中大量湧現的同時,相關的語言理論也有了顯著的發展,説明這種語言現象帶有“自覺”意識。書面語脱離口語畢竟不合語言的發展規律,人為地製造了閲讀的障礙。早在文言勢力強大的漢代,王充就針對書面語脱離口語的狀況,倡導“文字與言同趨”,這就是後人所説的“言文一致”。唐初,史學家劉知幾也強烈批評當時史官著史嚴重脱離口語,不僅在語言風格上“失彼天然”,而且還關係到史書記載的真偽,“華而失實,過莫大焉”。

到了宋代,在由雅入俗的文化變革中,“文字與言同趨”的觀點漸入人心,明顯影響了士人的語言觀念和書寫習慣。不少詩詞作家在口語與書面語的關係上,都有明確的理論表述。宋代儒學的代表人物朱熹,在繼承王充、劉知幾語言觀念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了“文字與言同趨”的觀點。朱子根據書面語與口語的關係,明確把文字分兩種,一種是“説”出來的,即與口語保持一致的書面語一種是“做”出來的,即脱離口語的書面語。他認為先秦的詩文皆與口語接近,是“説”出來的,而不是“做”出來的。他説:“古人文章,大率只是平説而意自長,後人文章,務意多而酸澀。如《離騷》,初無奇字,只恁説將去自是好。後來如魯直,恁地着力做,卻自是不好。”

綜觀之,古代漢語書面語發展到宋代,已然形成文白對立的形勢。一方面,作為正統語體的文言在多種文體的書面語領城仍然固守着自己的陣地但另一方面,口語向各種書,面語領域的“入侵”也在全方位地展開。在有的領城,比如史學書面語中,文言仍然佔據着主導地位但在文學領域,白話已漸呈興盛之勢。

Tags:我國 書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