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美容小常識 享受生活 東方時尚 識真假 高奢 資訊 遊戲攻略 搞笑段子
當前位置:品位站 > 享受生活 > 心理

考古系如何考古

欄目: 心理 / 發佈於: / 人氣:4.84K
考古系如何考古

考古就是研究過去歷史的一門學問,而我們最基礎的工作就是田野發掘。發掘的第一步,要知道去哪裏發掘。目前的考古發掘類型總體上大概可以分爲兩種,“主動性調查發掘”和“搶救性調查發掘”。

最常見的是因爲盜墓、工程建設等情況而進行的搶救性發掘。這種發掘方式是因爲文物或者遺蹟信息已經暴露,放任不管便會招來虎視眈眈的盜墓者。

另外一種是主動性調查發掘。當考古學家想了解某一文化層的範圍,那麼在劃定大致發掘區域、完成各種申報許可後,便可以組織人員進行田野發掘。接下來就要進行緊張辛苦的探方發掘。

什麼是探方

在正式考古發掘前,會將地面劃分爲若干個面積相等的正方形格子,以每個方格爲單位進行分工發掘,這些正方形就叫作“探方”。

如何布方

選定發掘區的西南角作爲基點,把發掘區視作直角座標系。布方前要計算好探方的規格和數量,布方時,從基點出發,向正北方向引出水平的縱軸線,向正東方向引出水平的橫軸線。

一個完整的探方基本由主體、隔樑、關鍵柱三部分組成。探方一般爲一個5m×5m=25m2的正方形,探方與探方之間的土樑稱爲隔樑,隔樑通常爲一米寬。隔樑主要是便於觀察地層剖面,同時考古工作人員會將探方里挖出的多餘的土鏟到隔樑上,然後用小推車運走,方便運土和人員通行。除去隔樑的區域面積是4m×4m=16m2,就是挖掘區域。如果遇到面積大的考古區域,會出現10m×10m=100m2尺寸的探方,就像我們家裏100平方米的房子一樣大小。

布方結束後,發掘工作就正式展開:

我們將探方內的土層以土質(鬆、軟、硬)、土色(各種顏色)和結構(含沙量等)劃分爲不同的文化層,每一層代表一定的時期。先挖哪裏,再挖哪裏,要根據地層的年代早晚關係來確定。地層是考古發掘的重要依據。由於不同時期的文化層土質、土色不同而呈現出上下堆積的差異,因此出土文物也各不相同,這種差異是有早晚區別的。年代較早的遺蹟遺物堆積在下,晚期的堆積在上。探方中每層出現的各類遺蹟如灰坑(垃圾)、房基、窖穴、道路等,按照從晚到早的原則從上到下逐一清理。

在考古挖掘中,可將地層從下至上劃分爲生土層、熟土層、間歇層以及擾土層。

生土層是遺址中未有人類活動天然堆積的土層。這一層是沒有任何遺蹟遺物的。

熟土層是遺址中,由於古代人類活動而留下來的痕跡、遺物和有機物,在地表大面積形成新的土層,其中夾雜人們有意拋棄的垃圾和無意失落的物品,每一層代表一定的時期。

間歇層,由於當地人類活動有較長時間中斷,或因自然災變(如洪水、火山爆發),在熟土層之間會出現不含有任何人工遺物的自然堆積層。間歇層可能會夾雜在各個文化層之間。

擾土層是近現代(民國時期至今)土層,沒有考古價值

地層的堆積是一個複雜且漫長的過程。通常,地層之間是相互疊壓的關係,但是由於人類長期活動的影響,會擾動之前的文化層,表現在地層上就會出現打破關係。比如,北魏的人去挖井,挖着挖着可能就挖到漢代的墓葬,那麼北魏的井會與漢墓發生打破關係,在漢代墓葬中可能會出現北魏的文物。

搞清楚時間關係之後,就要根據時間由晚到早進行清理。按照先上後下的順序依次發掘。一般會把擾土層和年代較晚的地層先挖掉。因爲這些基本上都是近現代的地層,可以使用探鏟、鋤頭,但挖掘機是絕對禁止的。

清理掉擾土層之後,就到歷史遺物的文化層了,這裏就先要進行刮面。不同時期的遺蹟並不是在同一個水平面上的,不同遺蹟的土質土色以及其中的包含物也不一樣。刮面的作用就是幫助考古人員辨認遺蹟。

刮面工作非常辛苦,因爲探方的發掘是逐層下挖的,每次下挖10~30釐米不等,一把小手鏟每層都得刮掉一個探方的面積,也就是整整16平方米,運氣不好可能要重複刮面數十次。

等刮到終於能夠分清遺蹟界線的地層之後,可以用手鏟或粉筆將不同的遺蹟邊界線畫出來,根據邊界線的形狀、大小、位置等,推斷遺蹟的類型是墓葬、房址還是灰坑(垃圾坑)等。

在清理的過程中,對出土的各種遺物如石器、骨器、陶器、人類遺骸和動物骨骼以及測年的木炭樣品等都要收集。

對於單個遺蹟的處理,從編號、清理、拍照記錄、文字記錄到遺物的提取、記錄、收納,再到最後的繪圖、整理等,都會有一個複雜而較爲專業的過程。那什麼時候就知道挖到盡頭了呢

一個探方發掘到底的標準就是挖到探方內所有生土都顯露出來,也就是挖到了沒有被人類動擾過的原生態土。

這個時候其實挖掘工作並沒有結束,還記得前面提到的隔樑、關鍵柱嗎

有時會出現一個遺蹟橫跨兩個探方,中間被隔樑壓着的情況,所以要等到最後,把隔樑也挖掉,當兩個相鄰探方內的地層單位全部發掘完後,會對隔樑進行考古發掘。隔樑的主要作用是觀察地層的變化。在隔樑壁的剖面上,有用手鏟劃的很多條線,這些線是用來區分地層單位的。劃地層單位關係的線是做考古記錄的重要步驟。當互爲相鄰的4個探方間的隔樑都發掘完後,最後中間就會剩下一個四方形的土墩,它的作用是統領4個探方的層位關係,所以它的地位非常重要,因此被稱爲“關鍵柱”。它也是考古工地中最後一個被髮掘的部分。全部挖掉後,發掘工作才能算真正結束。

發掘前的準備工作:1.選擇發掘地點(遺址和墓葬)

2.申請發掘許可證3.制定發掘計劃,編制預算4.組織工作班子,選擇工作人員5.準備發掘工具和儀器用具.二、考古發掘中的地層研究:1.熟土層2.文化層3.辨別地層:土質土色4.擾亂層5.斷層.三、遺址的發掘:開探溝或探方,要有詳細的記錄.四、墓葬的發掘.

考古之前應知曉如何收集遺蹟和遺物的各種實物資料。收集實物資料的主要手段是田野調查和發掘。

到達現場後,要注意地形,仔細觀察地面上的現象要充分利用溝沿、路邊、山崖等各種斷面,尋找遺蹟。

考古工作者在發掘時,必須恪守地層學的原則,使用各種技術和手段,從錯綜複雜的層位關係中將居住址的歷史井然有序地揭露出來,而不致發生錯亂或顛倒。這就要求考古工作者必須具有細緻、謹慎的工作態度,採用嚴密、妥善的發掘方法。發掘的具體方法,要看發掘對象而定。總的說來,可分爲居住址的發掘和墓葬的發掘兩類。居住址的發掘,一般要採取開探方(或探溝)的方法,探方(或探溝)必須統一編號,以求將發掘出來的遺蹟、遺物匯合起來,有條不紊地納入總體記錄中。對各種遺物,則要究明它們所在的位置和相互之間的關係,除了標明層位以外,還要記明座標,以備查考。發掘墓葬的墳丘部分,要用“四分法”或“條分法”,其原理與發掘居住址時開探方或探溝相似。發掘墓室時,則要仔細清理葬具、屍骨、隨葬品和它們的痕跡。不論發掘何種遺蹟,都不能放過任何細微的跡象如夯土中的杵痕、坑壁上的鍬跡、房屋中的柱穴、道路上的車轍、田地中的腳印之類,都要一一清理出來。

在全部發掘過程中,都要做好記錄工作。記錄的方式主要分文字、繪圖和照像3種,必要時還要製作模型。考古發掘工作的原則,就是要做到能夠根據這些記錄及所採集的器物,恢復居住址或墓葬在未發掘前的原狀。 

Tags:考古系 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