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美容小常識 享受生活 東方時尚 識真假 高奢 資訊 遊戲攻略 搞笑段子
當前位置:品位站 > 享受生活 > 心理

荷塘月色到底要表達什麼

欄目: 心理 / 發佈於: / 人氣:8.59K
荷塘月色到底要表達什麼

荷塘月色的意思是月光下的荷花池景色。《荷塘月色》是中國文學家朱自清任教清華大學時所寫的一篇散文,因收入中學語文教材而廣為人知,是現代抒情散文的名篇。

文章寫了荷塘月色美麗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發了作者不滿現實,渴望自由,想超脱現實而又不能的複雜思想感情

《荷塘月色》作於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中國大地。這時,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處於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作為“大時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吶喊和鬥爭,但是在四一二政變之後,卻從鬥爭的“十字街頭”,鑽進古典文學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筆從戎,拿起槍來革命,但又始終平息不了對黑暗現實產生的不滿與憎惡,作者對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內心是抑鬱的,是始終無法平靜的。於是作者寫下了這篇文章。

這篇散文通過對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寫,流露出作者想尋找安寧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現實但又無法超脱的複雜心情,這正是那個黑暗的時代在作者心靈上的折射。

荷塘月色到底要表達什麼

《荷塘月色》是現代抒情散文的名篇。

文章寫了荷塘月色美麗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發了作者不滿現實,渴望自由,想超脱現實而又不能的複雜的思想感情,為後人留下了舊中國正直知識分子在苦難中徘徊前進的足跡。

寄託了作者一種嚮往於未來的政治思想。揭露了當時蔣介石社會的統治黑暗和一心救國的愛國熱情。

《荷塘月色》文質俱佳,特別是對於文中流露出的那種似乎置之世外、獨自超然的情感,確乎可以用“合乎温柔敦厚之旨”。

但朱自清一生中又確實有些舉動並不“温柔敦厚”。他在不同時期寫作的《執政府大屠殺記》(1926年)、《論無話可説》(1931年)、《動亂時代》(1946年)、《論不滿現狀》(1947年)等文章,只看題目就可讀出作者的“硬氣”。

至於身纏重病、帶頭不吃美國糧,更是洋溢着沖天的“豪氣”。

這“硬氣”和“豪氣”,足見其為人的正直和性格的剛強。

文弱的朱自清做出這些超常舉動的緣由很簡單:專制、黑暗的社會現實使得他原本“寧靜”的心難以寧靜,使得他不得不起而抗爭,做出令人敬佩的壯舉。

作者在上海和北京親眼目睹了蔣介石製造的白色恐怖,洞悉蔣介石在全國的暴行,他不會視而不見,泰然處之,令他“頗不寧靜”,面對當時惡劣的社會環境,一個文弱的書生會如何做對於一般的文弱書生,都是可能的是勇敢的,決不逃避現實正直的書生是憤怒的,決不會獨自淡淡地憂愁,更不會獨自淡淡地喜悦。解讀《荷塘月色》 開頭是:“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

“幾天”説明“不寧靜”時間之長,“頗”突出“不寧靜”程度之深。

開篇便是這麼突兀的一句,披情入文,給文章定下情感基調,同時提醒讀者尋思作者如此長且深的“不寧靜”的根由。

縱覽朱自清的一生,面對反動派的殘暴,他總是“憤然”,並非如某些人所認為的“超然”。

既然“憤然”,也就決定了他內心的“不寧靜”。——情緒處於最憂。 情緒影響行動。

不妨替“憤然”的朱自清做點假設:投身革命,尚無全面認識挺身而出,又有生命之虞、家庭之憂不聞不問、鑽研學問,於心難以安寧。

終究想不出最恰當的辦法,只能“幾天心裏頗不寧靜”。

這“不寧靜”,是一個艱難的抉擇過程,時間之長、程度之深,足以讓一個文弱書生身心憔悴。

因而必須找出辦法排遣心中的“不寧靜”。

“忽然”一詞見出“眾裏尋他千百度”後的欣喜。——情緒上升。

塘邊小煤屑路的特點是:幽僻,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加陰森怕人。

但這畢竟是作者好不容易找到的一個可以排遣心中“不寧靜”的所在,所以“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作者卻覺得“很好”,足見作者排遣心中“不寧靜”之迫切。

——情緒再上升。

作者在小煤屑路上盡情享受“自由”,任何違心事、違心話“現在都可不理”,因而可以盡情地“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情緒再上升。

月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描寫得細膩、雅緻,足見作者此時情緒之怡然。

在這靜謐、清幽的環境中作者業已達到完全的“寧靜”。

——怡然的情緒達到最高度且持續。

然而蟬聲和蛙聲將作者從靜謐、忘我的境界又拽回到現實。

“借酒消愁愁更愁,抽刀斷水水更流。”

一旦回到現實,原先的“不寧靜”立即恢復,甚至加劇。

蟬聲和蛙聲帶給他羨慕和傷感:“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一個“但”字,足見其羨慕之切“我什麼也沒有”,足見其傷感之深。

——情緒陡落。 出門目的是排遣心中的“不寧靜”。

只享受了片刻“自由”和怡然,就被拽回到殘酷的現實,於心何甘

只能再次努力,追溯時光的軌跡,到遠古的時代裏去“懷古”。

“忽然”二字,足見作者無奈之際的又一欣喜。

作者飽讀詩書,由眼前荷塘聯想起遠古的採蓮舊俗及有趣的採蓮場景是極自然的事。

強調採蓮的“熱鬧”,乃是突出自己的孤寂,暗示自己對“熱鬧”的迫切向往。——情緒上升。

文章大篇幅引用梁元帝《採蓮賦》,一直是人們爭議的話題。

這是沒有明白作者遙想遠古採蓮舊俗的用心。

“懷古”是假,尋找慰藉是真。

“可惜”一詞流露出萬般無奈:任你怎麼“懷古”,軀體還在塵世。

“無福消受”四字,哀惋之情溢於言表。——情緒再降。

現實中難覓療治心病的良方,“懷古”也只能片刻陶醉。

“於是”一詞足見作者深幽的無奈。文中引用《西洲曲》,也讓人們爭論不已。孤立地理解這四句詩,那是偏頗的。

《西洲曲》是一首160字的樂府詩。詩中女子盼夫夫不歸,而“我”則是遣憂憂不去。

兩人的心境,儘管相去千百年,卻又何其相似!作者通過巧妙的類比,曲折地反映了自己無奈、失望的心情。

——憂傷的情緒持續。

心中的“不寧靜”難以排遣,無奈的心靈得不到慰藉。這就是《荷塘月色》的情感主旋律。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的唐人詩句折射出無助遊子的情愫,“不如歸去”的宋人詞句表達了無助遊子的心聲。

作者想起遠在南方的故鄉——江南——是自然而然的事。

這裏的“江南”是一個温馨的意念,一個美好的象徵想到“江南”,心靈就如沐浴春陽般和煦而温暖

人們對“江南”有很多的解讀。

把它理解為“故鄉”,當更合乎作者的心境。

只有故鄉的感覺此時才能給作者心靈以真正的慰藉。

——心情上升。

“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中的“不覺”足見作者意外和無奈的心情。

剛才還沉浸在“江南”的温暖中,片刻後又回到冷酷的現實生活,這使作者排遣“不寧靜”的努力以失敗告終。

文章於此戛然而止,留給我們的只有空白。

但這空白並非純然的空白,而是貯滿了豐富的想象,寓滿了深刻的內涵。

只要是陪他走過這段曲折無奈的心路歷程,我們就可以想象出他回家後情緒變化的趨勢——情緒下降,且是最低點。

所以説,《荷塘月色》坦露的乃是一個正直的文弱書生面對冷酷現實時的無奈的心路歷程。

越是這書生文弱,越説明這心路歷程無奈越是這心路歷程無奈,越表現作者對黑暗現實的憤怒越是表現作者對黑暗現實的憤怒,越揭露反動勢力暴行之惡劣!面對血腥屠殺,正直的人不會置若罔聞、選擇逃避,正直的人會“敢怒”而“敢言”!

《荷塘月色》最成功之處,不是優美的景色,不是細膩的文字,不是巧妙的修辭,而是真摯的情感,那種來自文弱書生的最強烈的憤怒!

不少人把這“無奈”看成軟弱,看成超然的獨處。

殊不知,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處:一個文弱書生尚且對反動派的暴行“敢怒”而“敢言”,其他人不更應如此嗎

因而作品中的那種“無奈”並非懦弱,而是令人敬佩的勇敢!

綜觀《荷塘月色》,作者用細膩而真實的筆觸,勇敢而真誠地坦露了一個正直而文弱的知識分子面對暴行時的憤怒而又無奈的心路歷程,強烈地鞭撻了國民黨反動派對革命者的血腥屠殺和對人民的殘酷鎮壓,從而激勵人們勇敢地面對現實,奮起抗爭,推翻黑暗統治,建立自由民主的新中國。

只有這樣解讀,才更切合朱自清的寫作本意。

荷塘月色到底要表達什麼

荷塘月色表達了作者的一種嚮往於未來的政治思想,也寄託了作者對荷塘月色的喜愛之情。 《荷塘月色》是中國文學家朱自清任教清華大學時所寫的一篇散文,因收入中學語文教材而廣為人知,是現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寫了荷塘月色美麗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發了作者不滿現實,渴望自由,想超脱現實而又不能的複雜的思想感情,為後人留下了舊中國正直知識分子在苦難中徘徊前進的足跡。

作者首先交代了作者去荷塘的時間和緣由。開頭就説出這幾天“頗不寧靜”的內心狀態。“頗”字是對不寧靜心情的強調。下文中作者思緒翻飛,神馳萬里,或行或止,或喜或愁,都和這“頗不寧靜”的心情有着緊密的聯繫。

這一句是作者進行藝術構思的焦點,也是《荷塘月色》這篇文章的文眼。

它以強烈的直接抒情開始,將淡淡哀愁流露在字裏行間,為全文定下了感情的基調。

Tags:荷塘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