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美容小常識 享受生活 東方時尚 識真假 高奢 資訊 遊戲攻略 搞笑段子
當前位置:品位站 > 享受生活 > 心理

天人歸一是什麼

欄目: 心理 / 發佈於: / 人氣:1.07W
天人歸一是什麼

第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説中國古已有之。但“天人合一”這個説法,其實是後世學者從中國古代文獻中總結髮展出的一個説法,並且又為我所用地,進行了重新定義。

第二,“天人合一”的思想或者概念,在中國古代並沒有被認為是傳承有序的,非常重要的,或者主要的中國文化特徵。是大約20世紀以後,經過一些現代學者的再度引申發揮後,才開始被稱為是中國文化傳統的所謂“核心價值觀”的。

那麼“天人合一”在中國古代先賢的思想中,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大致概括起來有四種不同的理解。

第一種理解認為:

所謂“天人合一”的本意,是説“天人一體”,“天人不分為二“的意思。比如莊子在《齊物論》中説,“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這裏的所謂“天”指的就是“自然”,按今天的話説,大概的意思就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自然、萬物與人和諧共生,是一個整體”的意思。

所以季羨林先生説,他認為“天人合一”的意思。就是“人與自然要成為朋友,不能成為敵人。”

第二種理解認為:

所謂天人合一的本意是説“天人感應”的意思。表達的是中國哲學中關於天人關係的一種觀點。“天人感應”論認為,所謂“天”是有意志的,人事是天意的體現天意能支配人事,人事也能感動天意,由此二者合而為一體。

簡單説這就是所謂的“天人感應論”,最早是戰國時的思想家子思、孟子首先提出的,到漢代儒家董仲舒繼承了這個理論,把其發展為了“天人感應論”。

這個“天人感應論”,是與所謂“天人之分説” 相對應的。而“天人之分説”是荀子的觀點,它的意思是説“天道”與“人道”,或者説“自然”與“人為”,是不同的和有區別的。它們既不相通也不感應。

荀子説:“明於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意思是説:只有明察自然和人事之間的分別,才可以説是高明的人。簡單説“天人之分”説認為,自然界有其自己的運行規律,不會因為人的意志而存亡,也與人類社會的疾病災難沒有必然的聯繫,也不會主宰人的命運。但是“天人之分説”認同人是可以認識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按荀子的話説就是“制天命而用之”。

很明顯,“天人一體論”中的“天”指的是“自然”而“天人感應論”中的“天”指的是“有意志的神”,是“自然神”。“天人一體”説的是“天人不分為二,天地與我並生”“天人感應”説的是“天是神,人要敬畏天,敬拜神”。

之所以把“天人合一”理解為是“天人感應”,之所以把“天”理解為“自然神”,而不是“自然界”或“自然萬物”,是因為持“天人感應”論這種觀點的,認為“天人合一”的思想來源很有可能與中國原始文化中的自然崇拜、天地崇拜有關。古人對於“天人合一”的想象,最初很有可能來自遠古“降神”的經驗,人在一種神祕和癲狂的精神狀態中,感受到了“和神合而為一”,所以產生了“天人合一”的想法。這應該是來自巫師的經驗……

第三種理解認為:

“天人合一”的本意,指的是“人道即天道”、“民意即天意”的意思。比如《尚書·泰誓》中説:“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民之所欲,天必從之”。意思是説:人所看到的聽到的樣子,就是天所看到的聽到的。這“人意”就是“天意”,因為“上天會順應人意”。

這裏所説的“天”含有“天道”的意思。但是這裏的所謂“天道”,不是天道支配人事,也不是人事感動上天,而是説天道順應人意,從人之所意就可知天之所意,人之所意,就是天之所意。

“人道即天理”,這聽着似乎已經有點“人本主義”的意思了。所以説這是現代學者對天人合一的的引申和再詮釋。

當然《泰誓》也被認為是漢代所做的偽書,並非尚書原篇。但即便是偽書,至少這個説法也可以被認為是來自漢代,這是另一個話題,我們就不展開了。

第四種理解認為:

“天人合一”的本意指的是“天人相應”的意思。所謂“天人相應”,簡單説就是“人與自然可以互相參證”,“天”與“人”的本質、屬性、結構和規律都是相同的。可以通過人理解天,人是什麼,天就是什麼人是怎麼回事,天就是怎麼回事人的性質就是天的性質,反過來也成立。天的性質就是人的性質,也可以簡單理解為,人是微縮的宇宙,宇宙是放大的人。“人即宇宙,宇宙即人”。這種觀點的論據主要來自醫家理論,比如《黃帝內經》説:“人與天地相參也”“人與天地相應,與四時相副“,”人蔘天地,與天地如一”。

所以大致説來,古人所表達的“天人合一”的意思至少有四種並不相同的含義。這大致也是現代學者在解釋所謂“天人合一”時的主要觀點和依據。但是有一個問題,雖然這些古代典籍中的相關記載,也確實都包含有與“天人合一”相近的意思或者表達,但是它們全都並沒有明確地使用“天人合一”的這個説法,只是表達了他們對於“天人關係”的理解和看法。

而真正最早明確提出了“天人合一”這個説法的,目前比較公認的是宋代的理學家張載。就是那位著名的提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橫渠先生。當然橫渠先生對“天人合一”的解釋,也並不是他所首創,也是對前賢思想的歸納提煉。但張載是在他的著作《正蒙-乾稱篇》中,首次明確提出和使用“天人合一”這個説法的。他的原話是,“儒者則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學而可以成聖,得天而未始遺人”。簡單説,他的意思是説,誠屬於天道,明屬於人道。因明致誠,因誠致明,即天道與人道互為因果,所以“天人合一”。

張載在人性論方面將人性分為“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兩種。“天地之性”是指人性中先天性的因素,他認為是善的。“氣質之性”是指人性中後天性的因素,他認為有善有惡。但後天的“氣質惡者”,可以通過學習以變化氣質,從而恢復人本來的善性,即天地之性。所以簡單説,張載的人性論認為,“人性先天本善,後天有善有惡,但惡可以通過後天的人為努力變惡為善”。

明末思想家王夫之在《張子正蒙注》中對“天人合一”的解釋是:“誠者,天之實理明者,性之良能。性之良能出於天之實理,故交相致而誠明合一。”意思也是説“誠”是天道,而“明”是人性中的“天地之性”,就是“善”性。而人之“天地之性”就來自天理、天道。所以人只要通過不斷的學習,就可以做到變惡性為善性,而人之善性就來自天理天道,所以人就可以和天“天人合一”。

《正蒙》是張載最主要的哲學著作。“蒙”指的是《易經》64卦中的第4卦《蒙卦》是“矇昧未明”之意。正蒙的意思簡單説就是啟蒙。《正蒙》主要的內容就是以儒家學説,批判佛道思想。

雖然張載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明確提出了“天人合一”這個説法的思想家,但是張載似乎也並沒有把“天人合一”看作為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哲學命題或者思想理論。因為張載在提到“天人合一”時,有時説“天人合一”,有時説“天人一物”,有時又説“以合天地之心”等等,有好幾個不同的説法,而且他也只是在比較儒家和佛教理論區別時,談到了所謂“天人合一”。在他的著作中的其它地方,天人合一並沒有被反覆提及和闡釋。很顯然在張載的書中,“天人合一”並沒有被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命題, 而加以闡述論證。

Tags:歸一是 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