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美容小常識 享受生活 東方時尚 識真假 高奢 資訊 遊戲攻略 搞笑段子
當前位置:品位站 > 享受生活 > 心理

強弩之弓是什麼意思

欄目: 心理 / 發佈於: / 人氣:2.58W
強弩之弓是什麼意思

強弩之弓指強弩所發的箭,飛行已達末程。常用於比喻強大的力量已經衰竭,不能再起作用。含貶義在句中一般作賓語、定語。

成語寓意

當一個事物已經發揮到它的最大限度的時候,人們不能強求,應該開始轉變眼光去尋求別的方法和途徑。成語“強弩之末”告訴人們,很強的力量過了一段時間,或者經過一些阻隔,最後也會變得很微弱。人們要認清自己的能力,以免以卵擊石,得不償失。

沒有強弩之弓吧,應該是強弩之末,指的是強弩所發的箭,飛行已達末程。常用於比喻強大的力量已經衰竭,不能再起作用,這個詞是貶義詞,在句中一般作賓語、定語。

該詞出自司馬遷《史記.韓安國傳》全句是“強弩之末,矢不能穿魯縞”,意思是強弩發射出的箭,到最後,連薄薄的絹都穿透不了,比喻強大的力量已經衰竭,不起作業。

強弩之末(弩:古代用機械發箭的弓)指強弩所發的箭,飛行已達末程。常用於比喻強大的力量已經衰竭,不能再起作用。含貶義在句中一般作賓語、定語。

成語出處

最早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韓長儒列傳》:“強弩之極,矢不能穿魯編。”[1]

成語演變

東漢·班固《漢書·韓安國傳》:“且臣聞之,衝風之衰,不能起毛羽強弩之末,力不能入魯編。”[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強弩之末”。[1]

成語故事

韓安國,字長孺,西漢時人,任樑王劉武的中大夫。後來他觸犯國法,本來應該殺頭,可考慮到他在平定“吳楚七國之亂”中有功,就革職為民。[2]

直到漢武帝做了皇帝,知道韓安國很有才能,便起用他擔任北地都尉的職務,不久又升遷為大司農。[2]

後來,由於韓安國平定戰亂有功,漢武帝又讓他做了御史大夫。這時,漢朝和匈奴的關係時而交戰,時而議和。一次,匈奴方面突然派了一位使者來議和,武帝一時之間也難以決定,便召集朝廷的文武大官,共同來討論這件事。

大臣中有個叫王恢的,過去曾在邊疆做過幾年官,對於匈奴的情況相當瞭解。他認為憑漢朝的軍事實力,一定能掃平匈奴,因此他反對和匈奴議和而且建議漢武帝立即採取行動,發兵到邊疆去征伐匈奴。[2]

在場的官員聽了,大都保持沉默,只有韓安國站出來大聲反對説:“如今匈奴的兵力日益壯大,而且又神出鬼沒,流竄不定。如果我們要出兵千里去圍剿他,那不但很難成功而且人馬到那兒就疲憊不堪,會給匈奴以逸待勞、得以制勝的機會。這情形就像是射出的箭矢飛行到最後沒有力量的時候,連最薄的綢緞也無法穿破狂風的尾巴,連很輕的羽毛也無法吹動一樣。這並不是因為開始時力量不強,而是因為到了最後,力量衰竭,起不了什麼作用了。我們如今如果發兵征討匈奴,實在是不智之舉。依我的看法,倒不如和他們締約談和。”[2]

韓安國生動的比喻和有理的講解,博得羣臣的贊同,漢武帝也採納了韓安國的意見,同意和匈奴議和。於是,一場極有可能發生的戰爭,就此冰消瓦解,這為國家帶來了長期的和平和穩定。[2]

成語寓意

當一個事物已經發揮到它的最大限度的時候,人們不能強求,應該開始轉變眼光去尋求別的方法和途徑。成語“強弩之末”告訴人們,很強的力量過了一段時間,或者經過一些阻隔,最後也會變得很微弱。人們要認清自己的能力,以免以卵擊石,得不償失。[2]

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強弩之末”指強弩所發的箭,飛行已達末程。常用於比喻強大的力量已經衰竭,不能再起作用。[3]

含貶義在句中一般作賓語、定語。[3]

運用示例

西晉·陳壽《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曹操之眾,遠來疲弊,聞追豫州,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編’者也。”[3]

明·胡應麟《詩藪內編》:“太白縱橫,往往強弩之末,間以長語英雄欺人耳。”[3]

梁羽生《瀚海雄風》:“李恩南已是強弩之末,一個人抵敵不住淳于周的掌力,被他中指一彈,長劍脱手飛出。”

Tags:強弩之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