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美容小常識 享受生活 東方時尚 識真假 高奢 資訊 遊戲攻略 搞笑段子
當前位置:品位站 > 享受生活 > 心理

概括內容|齊桓晉文之事分成四層

欄目: 心理 / 發佈於: / 人氣:1.92W
齊桓晉文之事分成四層 概括內容

第一層(從開頭到“則王乎”),提出並明確話題,以問“霸道”開始,轉入説“王道”。齊宣王一見孟子,就迫不及待地問齊桓晉文稱霸的事,正説明他有稱霸的企圖。齊桓公、晉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的二霸。前者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後者亂扶周,破楚救宋,都是當時的霸主。因為他們的行事不是靠仁政,而是憑武力,因此被儒家稱為“霸道”,與“王道”相對立。所以問齊桓、晉文之事,等於問霸道之事,這對於崇尚王道的孟子來説,無異於劈頭一瓢冷水。而孟子以“臣未之聞也”一句,輕輕把話題岔開,轉而談論王道。

第二層(從“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到“是以君子遠庖廚也”),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論點,肯定齊宣王能夠保民而王。在孟子看來,王天下的關鍵在於行仁政,所以孟子首先提出“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張。然後再緊緊抓住齊宣王的“不忍”大做文章。在這裏,孟子不是空泛的論述,而是抓住了齊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加以闡發。老百姓看到“以羊易牛”,以小易大,認為王是愛財孟子則不同,他肯定王有“不忍之心”,只是沒有把為仁之事繼續擴展下去。這説明齊宣王已經有了“保民”的基本條件,具備施行王道的基礎。同時也為下文論説宣王沒有實行“王道”,“是不為”而“非不能”埋下了伏筆。

第三層(從“王説”到“王請度之”),剖析齊宣王的仁心未及於民,未成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為”。首先,孟子以一組巧妙的比喻,正面引出“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的結論。其次以“挾太山以超北海”和“為長者折枝”這組對照性比喻,進一步闡明“不為”和“不能”的區別。最後順其理勢,引經據典,加以正面曉喻。説明王道並不難,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推恩足以保四海”,為齊宣王指明瞭努力的方向。

齊桓晉文之事分成四層,概括內容

第一層通過否定霸道提出保民而王的王道主張。

第二層論述齊宣王沒有行王道是不為非不能。

第三層論述行霸道的危害性

第四層論述王道的具體措施即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