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美容小常識 享受生活 東方時尚 識真假 高奢 資訊 遊戲攻略 搞笑段子
當前位置:品位站 > 享受生活 > 心理

哲學家康德爲什麼沒有結婚

欄目: 心理 / 發佈於: / 人氣:1.18W
哲學家康德爲什麼沒有結婚

17世紀的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康德一生未婚,他當然也有過結婚的念頭,曾經看中兩個女人,覺得有成爲自己的老婆的資格。於是弄個表格,詳列出結婚的利與弊。當他還在反覆權衡是否該開口求愛之際,發現一位姑娘已經爲他人披上嫁衣,另一位則早已遠走他鄉。

在康德在他的學說中有一個重要的命題,就是purpose和purposiveness的關係。purpose很簡單,就是目的,德文原文是Zweck。所謂purposiveness是指目的性,某種目的所引發的價值或功利,德文原文叫Zweckmssigkeit。對此毛姆有非常通俗的解釋:一個人蓋房子,爲的是出租,收取租金以改善生活,這就是他的“purpose”。而他進一步需要考慮的是這一目的的價值與功利,即蓋好房子之後是否能找到租戶、應該收取多少房租才能在多少年內收回成本等等,即蓋房子的“purposiveness”。

康德曾想過把結婚作爲目的。但令他舉棋不定的是這一目的是否值得,結婚之後的各種好處和壞處孰輕孰重。於是他索性做出了結論:人沒有結婚的必要。既然他有這樣的判斷,讓他這個哲學家當愛情專家也是勉爲其難了。

沒有目的性的目的是盲目的目的。這樣看來,似乎purpose和purposiveness的關係很簡單明瞭。但康德又說:purpose和purposiveness並不一定有關係。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康德在他的一部重要著作《判斷力批判》(Critique of Judgement)中有這樣一句非常難懂的觀點:“Aesthetic judgment is purposive without purpose”(美學判斷具有目的性而無目的)。這是康德學說中的一個重要的概念。

康德認爲,人有兩種判斷能力,一個是認知判斷(cognitive judgment),另一個是美學判斷(aesthetic judgment)。前者是客觀的、唯物的,而後者是主觀的、唯心的。所謂認知判斷就我們運用經驗與知識對物體客觀的觀察與認識。我們的頭腦裏已經有狗的概念:四條腿、毛茸茸、會搖尾巴、會叫。當我們見到這一個物體時,正好和我們頭腦裏概念對上號,於是我們就做出認知判斷:這是一隻狗。由於我們見到很多長得不一樣的狗,於是就豐富了我們頭腦裏對狗的概念。所以,我們的認知判斷既有purposiveness(因爲我們有意用我們頭腦裏的概念去觀察事物),又有purpose(因爲我們成功地把我們的概念於見到的事物對上號)。

而美學判斷(aesthetic judgment)則有所不同。當我們見到的物體無法與我們頭腦裏的概念完全吻合時,我們需要自己創造一個概念來指認它。這樣創造就是美學判斷。這個美學判斷沒有purpose,因爲眼前的物體與我們原有的概念對不上號,但具有purposiveness,因爲我們力圖用新的概念來認知物體。

康德把這一超越侷限的努力叫作“surplus intelligibility ”(額外的、或附加的認知),說白了就是想象力。想象力可以完全不拘泥於原本物體大致該有的概念,充分自由發揮,於是美學的快感就產生了。我們見到一輪落日,會想到殘陽如血。見到一彎明月,便想到月光如水。此時我們已經不在乎太陽、月亮原本的概念是什麼,也不在乎它們血和水有何關聯。我們看一場驚心動魄的電影,與劇中的人物一起快樂或憂傷,早已忘記電影其實就是投射在銀幕上的光影。

美學判斷中的想象力不但需要認知判斷所需要的經驗與知識,還與每個人的情緒、興趣、心情等個人因素有關。因此每個人的想象不盡相同。看到一幅畫或聽到一段音樂,每個人的感受都不一樣。藝術使人們產生多重的想象,正是其魅力所在。

一個熱戀中的青年見到他的情人如見到女神,已經不把她視爲萬千女人中一員。但對於餓了三天的人來說,眼前的一隻土豆要比一個女人更可愛。情人眼裏出西施,餓漢眼裏出土豆。康德對女人提不起美學興趣,在他眼裏,她們和土豆差不多,或許這就是大哲學家康德選擇單身一輩子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