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美容小常識 享受生活 東方時尚 識真假 高奢 資訊 遊戲攻略 搞笑段子
當前位置:品位站 > 享受生活 > 心理

子路之死典故

欄目: 心理 / 發佈於: / 人氣:7.31K
子路之死典故

結纓——子路之死。

結纓:比喻從容就義。

出處:

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相傳孔子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典故“結纓”的主人公,即“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子路。

子路,魯國人,名仲由,字子路,比孔子小九歲。子路出身貧寒,性格耿直,孔子經常批評他,子路聞過則喜,對老師忠心耿耿,是孔子最親近的弟子。孔子晚年時,子路在衞國輔佐衞國大夫孔文子,孔文子去世後,又繼續輔佐他的兒子孔悝。子路63歲這年衞國發生宮廷政變。當孔悝作亂的時候,子路在外未歸,聞訊急忙駕車返回。子路正要進入國都,迎面碰上大夫子羔。他對子路説:“城門已經關閉了,不要空受其禍。”子路果斷地回“吃他的俸祿,不能逃避災禍。”子路進城到了孔氏大門,公孫敢在守門,但也沒能阻止子路。子路衝進內庭,要求蕢聵交出並殺掉孔悝。蕢聵哪裏肯!子路欲放火燒台,蕢聵害怕了,讓石乞等與子路搏鬥,最終用戈擊中了子路,並把子路的帽帶(纓)擊斷了。子路身受重傷,見此,從容地説:“君子死而冠不免。”強忍劇痛,把帽帶結好,整理好衣服,端端正正站着,被敵人亂刀砍死。

子路之死的典故如下:

《史記》中詳細的記載了子路的死亡。衞靈公的時候,衞靈公有一個妖冶的女人,與太子蒯聵有染,太子蒯聵害怕被誅殺,所以逃亡在外,於是衞靈公死了之後,蒯聵的兒子姬輒被擁立為國君,就是衞出公,衞出公繼位後絲毫沒有將國君的位置讓給自己的父親的想法,並且對逃亡在外的父親沒有任何的表示。十二年後,蒯聵越想越覺得心理難以平衡,於是悄悄的回到衞國,與大夫孔悝一起發動政變,趕走了兒子衞出公。子路聽説了這件事非常的氣憤,於是趕去城裏要求國君不要用參與政變的孔悝,甚至在被拒絕後,要放火燒國君與孔悝站立的高台,於是蒯聵讓石乞、壺黶攻擊子路,子路以一當二進行戰鬥,戰鬥中帽子的帶子被割斷,帽子掉在了地上,本來子路可以不管帽子繼續戰鬥,但是子路卻停止了戰鬥,彎腰撿起帽子,並且説:“君子死而冠不免。”因為撿帽子,子路被殺死了,子路死後被砍成了肉泥,死的實在是太慘了。孔子聽説衞國發生了政變,哭道:“子路死矣!”可見對其學生是非常瞭解的。子路的死有點不值得,所以我們覺得子路有點迂腐,如果説這就是子路追求的君子之道,那麼一定是君子之道害了他。

Tags:子路 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