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美容小常識 享受生活 東方時尚 識真假 高奢 資訊 遊戲攻略 搞笑段子
當前位置:品位站 > 享受生活 > 心理

屈原列傳句式歸納總結

欄目: 心理 / 發佈於: / 人氣:4.89K
屈原列傳句式歸納總結

一、判斷句

(1)用“……者……也”表判斷。

①滅六國者六國也。(《六國論》)

②李將軍廣者,隴西成紀人也。《李將軍列傳》)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斷。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五人墓碑記》)

(3)用“者”或“也”表判斷。

①孔子賢者。(《孔子世家》)

②鄰之厚,君之薄也(《燭之武退秦師》)

(4)用動詞“為”或判斷詞“是”表判斷。

①公子姊為趙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魏公子列傳》)

②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鴻門宴》)

③而欲投吳巨,巨是凡人。(《赤壁之戰》)

(5)用“乃”“誠”“即”“則”“本”“素”“亦”“皆”等副詞表示肯定判斷,兼加強語氣用“非”表示否定判斷。

①此乃臣效命之秋也。(《魏公子列傳》)

②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師表》)

③樑父即楚將項燕。(《項羽本紀》)

④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岳陽樓記》)

⑤臣本布衣。 (《出師表》)

⑥且相如素賤人。 (《廉頗藺相如列傳》)

(6)無標誌判斷句。

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誌,直接由名詞作出判斷。

此亡秦之續耳。 (《鴻門宴》)

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而有些判斷句中的“是”也並非都不表示判斷,“是”在先秦古漢語中少作判斷詞,在漢以後作判斷詞的情況才多了起來。

二、被動句

所謂被動,是指主語與謂語之間的關係是被動關係。

(1)用“為”或“為……所……”表被動。

①若屬皆且為所虜。 (《鴻門宴》)

②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 (《魏公子列傳》)

(2)用“被”表被動。

①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原列傳》)

②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 (《五人墓碑記》)

(3)用“見”或“見……於……”表被動。

①是以見放。 (《屈原列傳》)

②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廉頗藺相如列傳》)

(4)用“於”或“受……於……”表被動。

①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 (《屈原列傳》)

②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從,受制於人。 (《赤壁之戰》)

(5)無標誌被動句。

這是指沒有被動詞的被動句,為意念上的被動。

①屈原放逐,著《離騷》。(《太史公自序》)

②洎牧以讒誅。 (《六國論》)

注意:“見”有一種特殊用法與表被動的“見”的形式很相近。

三、賓語前置

(1)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前置。

格式:主+否定詞(不、未、無、莫、毋、弗)+賓(餘、吾、爾、自、之、是)+動

①人之不我信也。 (《孔子世家》)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於國也》)

③古者天下散亂,莫之能一。(《秦始皇本紀》)

④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左傳》)

否定句中賓語代詞前置,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賓語必須是代詞第二,全句必須是否定句。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否定詞之後。

(2)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

①賓語在動詞前面

格式:主+賓(誰、奚、胡、何、曷、安、惡、焉)+動

a.大王來何操 (《鴻門宴》)

b.何泣也 (《魏公子列傳》)

c.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d.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魏公子列傳》)

②賓語放在介詞前面

格式:主+賓(誰、奚、胡、何、曷、安、惡、焉)+介+動

a.不然,籍何以至此(《鴻門宴》)

b.昔孔子何為而作《春秋》哉 (《太史公自序》)

c.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3)介詞“以”的賓語無條件前置。

格式:賓+介+動

①是以諸侯並作,語皆道古以害今,飾虛言以亂實。(《秦始皇本紀》)

②予一以貫之。 (《孔子世家》)

③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項羽本紀》)

(4)用“之”“是”作標誌的賓語前置。

格式:主+賓+之(是)+動

①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

②何功之有哉(《魏公子列傳》)

③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師説》)

④唯長終是圖。(《魯周公世家》)

⑤唯利是圖、唯賢是用、唯才是舉

(5)“相”字解釋為“動作行為偏指一方”時,可譯為“我、你、他(她)”,這時“相”是作賓語放在動詞謂語之前,翻譯時放在動詞謂語的後面。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回鄉偶書》)

(6)“見”字解釋為“動作行為偏指一方”時,可解釋為“我”,這時“見”是作賓放在動詞謂語之前,翻譯時放在動詞謂語的後面。

生孩六月,慈父見背。 (《陳情表》)

(7)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

①亞父南向坐。(《鴻門宴》)

②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 (《秋水》)

四、省略句

(1)主語的省略。

廉頗為趙將,(廉頗)伐齊,大破之。 (《廉頗藺相如列傳》)

(2)謂語的省略。

①專以射為戲,竟 (都是如此)。 (《李將軍列傳》)

②上常從容與信言諸將能不,(認為)各有差。 (《淮陰侯列傳》)

(3)動詞賓語的省略。

①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藺相如)為上卿。 (《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啖(之)以利。(《高祖本紀》)

(4)介詞賓語的省略。

欲以(之,指涇水)溉田。(《河渠書》)

(5)介詞的省略。

①將軍戰(於)河北,臣戰(於)河南。(《鴻門宴》)

②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於)泰山。(《太史公自序》)

五、主謂倒裝

為了強調謂語,有時將謂語置於主語之前。這僅僅是因為語言表達的需要。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 譯文:“你太不聰明瞭”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竊符救趙》)譯文:“公子能為別人困難而急的地方在哪裏呢”

六、定語後置

在現代漢語中,定語是修飾和限制名詞的,一般放在中心詞前,這種語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況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詞後。定語放在中心詞後面,用“者”煞尾,構成定語後置的形式。那麼,在翻譯的時候,要注意把後置定語提到中心詞前面去翻譯。 格式一:中心詞十定語十者 ①求人可使報秦者。(《廉頗藺相如列傳》)譯文:“尋找可以出使秦國回來覆命的人” ②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劍》) 譯文:“楚國有個渡江的人”

③荊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戰》) 譯文:“荊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④四方之士來者。(《勾踐滅吳》) 譯文:“四方前來投奔吳國的士人”

格式二:中心詞+之+定語+者 ①馬之千里者(《馬説》) 譯文:“千里馬” ②僧之富者不能至 譯文:“富有的和尚卻不能到達” ③國之孺子之遊者(《勾踐滅吳》) 譯文:“吳國出遊的年青人” ④石之鏗然有聲者。(《石鐘山記》 譯文:“鏗然有聲的石頭”

格式三:中心語+之+定語 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文:“蚯蚓沒有尖利的爪牙和強健的筋骨” ②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譯文:“在朝廷作官(或居在高高的廟堂),就要憂慮老百姓的疾苦,退隱江湖遠離朝廷(或身處遙遠的江湖),就要為國君擔憂”

格式四:中心語+而+定語+者

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與(《五人墓碑記》)譯文:“能夠不改變自己志向的官員,普天之下,有幾個人呢”

格式五:數量詞做定語多放在中心詞後面,中心語十數量定語 ①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餘,卒數萬人。譯文:“等到了陳這個地方,有六七百輛車,千多名騎兵,數萬名士兵”。 ②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説》) 譯文:“吃東西有時能吃完一石糧食”。

七、狀語後置

在現代漢語中狀語置於謂語之前,若置於謂語之後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於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即翻譯時大多數時候要提到謂語前面去翻譯。

(1)格式:動十以十狀 ①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張衡傳》)譯文:“用篆文山龜鳥獸的形狀來裝飾” ②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傳序》)譯文:“把箭放回先王靈位之前,稟告大功告成” ③請其矢,盛以錦囊(《伶官傳序》) 譯文:“並請出那三枝箭,裝進錦囊”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組,(《伶官傳序》) 譯文:“當莊宗用繩索捆綁燕王父子” ⑤申之以孝悌之義(《齊桓晉文之事》)譯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們反覆講述”。

(2)格式:動十於(乎,相當“於”)十賓 ①使歸就求救於孫將軍(《赤壁之戰》) 譯文:“讓他回去向孫將軍求救” ②能謗譏於市朝 (《鄒忌諷齊王納諫》)譯文:“能夠在集市上指出我的過錯的人” ③且立石於其墓之門(《五人墓碑記》)譯文:“並且在他們的墓門前建立石碑”。 ④生乎吾前(《師説》)譯文:“生在我的前面” ⑤風乎舞雩(《四子侍坐》)譯文:“在舞雩台上吹風”

(3)格式:形十於十賓 ①長於臣(《鴻門宴》)譯文:“(他,指項伯)比我長(大)” ②雖才高於世,而無驕尚之情(《張衡傳》) 譯文:“雖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卻沒有驕傲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