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美容小常識 享受生活 東方時尚 識真假 高奢 資訊 遊戲攻略 搞笑段子
當前位置:品位站 > 享受生活 > 心理

子路從而後知原文賞析

欄目: 心理 / 發佈於: / 人氣:1.2W
子路從而後知原文賞析

《子路從而後》選自《論語·微子》

原文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慾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譯文

子路跟隨孔子,卻落在後面,他遇上一個老人,用手杖扛着竹製的除草農具。

子路問道:“您見到孔夫子碼?”

老人説:“四肢不勤快,五穀也分辨不出來,誰認為他是什麼夫子?”説完便扶着手杖耘田。

子路拱手站在那裏。

老人留子路住宿,殺了雞,用黍米做飯給他吃,讓兩個兒子出來拜見他。

第二天,子路離開老人走了,把這件事報告給孔子。孔子説:“這是位隱士。”讓子路回去拜見他。子路到了老人家裏,他已經走了。

子路説:“不出來做官是不符合君臣之義的。長輩和晚輩間的禮節,既然不可以廢棄君臣之間的正當關係,怎麼能夠廢棄呢?想保持自身的潔白,卻搞亂了君臣之間的`關係!君子出來做官,是實行正當的君臣關係啊。先王之道不能夠實行,我早就知道了啊。”

分析

     那天子路隨孔子出行,落在後面,遇到一位用枴杖挑着竹器的老者正往田間去。他恭敬地請問丈人是否看見自己的老師,卻受到一通訓斥。老者指責子路四體不勤快,五穀不分植,斷然回答不知誰是老師。説完便把枴杖植入泥中管自芸草了。子路為其氣勢所懾,竟垂拱雙手,恭敬地站在田邊。丈人見子路誠懇恭敬的樣子,不免改變了態度,把他帶到家中留宿,熱情地殺雞煮飯,讓兒子出陪,情意濃濃的,與白天的冷漠相比,熱情得簡直換了一個人。

      第二天,子路趕上孔子告訴了此事。孔子意識到又是一位隱士,便讓子路返回致意,希望丈人能出仕救世。孔子認為不出仕不合道義。丈人讓兒子出陪子路,説明丈人同樣認為長幼之節是不可廢的,那麼五倫之首的君臣之義為何卻又廢棄呢?孔子認為不能因潔身自好而亂了君臣大倫。君子出仕的本意只是為了儘自己的義務。儘管這個社會道已不能通行,君子也早已知道這個現狀。但正因為道之不能行,才更需要君子早日出仕,來儘自己的一份責任。孔子很希望那些高尚之士能共同努力的。

      文章最後的這番議論是本章的重點,雖出自子路之口,卻正是孔子思想的明確表述,也可以認為是幾次途遇隱士的一次總結性的表態。

      幾乎所有的隱者都對孔子的救世行動持否定態度,孔子也確實有些悲涼,但卻從未動搖過救世的決心。孔子沒有向命運屈服過,他的一生都在和命運抗爭。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他離開家園,周遊列國達十四年之久,雖途遇種種艱險,如為匡人拘囚,受桓魋威嚇,在陳絕糧等,明知道不行於天下,還是一以貫之地繼續行道,硬是“知其不可而為之”。接輿的諷勸,長沮、桀溺的嘲諷,全都未能改變他行道救世的決心。孔子那種為實現理想而積極有為的不屈不撓的精神,正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優秀傳統的再現。

      從藝術上看,這篇文章又為我們塑造了一個隱士的形象。這同樣是一位躬耕隴畝的隱士,也同樣的姓名無考,僅以其動作與年齡被稱為荷蓧丈人。隱士而不知其真實姓名,恐怕更符合隱士的特徵。文章以荷蓧丈人的語言和行動刻劃了他的形象和思想。從他對子路的訓斥可知他對孔子微有不滿,很可能是反對他不從事生產而徒事遊説的做法而從他熱情款待子路一事又可看出他對孔子人品的敬重。文章刻畫了一位感情真摯、善惡分明的老者形象,雖出言不遜,有點倨傲,卻真誠熱情,這些我們都能在字裏行間感受到。